2021年荐书第1期---《宪法的形而上学》兼谈荐书承诺

这本书的作者江国华老师,在百度百科有他的条目。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1%9F%E5%9B%BD%E5%8D%8E/1773986?fr=aladdin

江国华,男,1972年10月出生,湖南茶陵县人。

武汉大学法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荣获武汉大学第四届尊师爱学我最喜爱的十佳优秀教师称号。

这本书是江老师出版的第一本学术著作!

个人著述

1、《Deliberative Democracy & It's Values in China——a Political Concept for Chinese Democracy》,MACAU PUBLICATIONS ASSOCIATION, Oct,2010。

2、《立宪评论》(四卷本,第二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宪法与公民教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宪法哲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5、《宪法的形而下之学:生活中的宪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6、《立法:理想与变革》,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宪法的形而上之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我推荐这本书,是因为这个主题我很感兴趣!

我对哲学感兴趣,觉得宪法特别重要!

在读大学的时候,选修过法理学,当时很是忧国忧民,觉得宪政民主是救国良方----现在也仍然这样想。

所以将宪法与哲学上的形而上学思考结合起来的书,很快就吸引了我!

翻看了书的目录,很有康德哲学的影子!

与这本书相映成趣的另一本书是:

宪法感觉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确实相距甚远!

宪法规定了许多自由,仍然记得李敖来北大做演讲,就谈过将宪法当做真的,他就是真的,里面规定了公民有许多这样那样的自由!

但生活在实际中,就知道书本与现实并不是一回事,如果真拿宪法较真,就太书生气了!

我想从书中看看研究法律的专家如何评价,分析宪法与现实不符合的现象!

另外,就是我们如何看待宪法?

推崇美国制度的人,总难免提及一点,就是美国宪法的稳定性!

那么宪法是越稳定越好吗?

宪法赋予的权利应该如何保证呢?

宪法作为根本大法应该做出什么规定呢?

我印象中英国的大宪章好像是贵族与国王讨价还价,妥协的产物,似乎里面充满了琐碎,宪法难道应该这样么?

宪法的权威来自何处呢?

如果大家不认为宪法能够管用,那么怎么办呢?

宪法是否应该修改某些条目?

这样的修改是否有章程可以依据?.........

关于宪法,除了知道是第一大法外,确实还有许多更细节的问题,我希望从书中找到答案。

---------------------------

我期待通过输出倒逼自己输入。

这个心法源自古典老师,他在《超级个体》里介绍过,提倡要非常功利地读书。

我理解核心就是说有明确的目标,有实际的反馈,读书更有效用。当然,我们读书不完全为了功利目的,有时就是消遣,好奇或者各种心理上的满足。

这背后是外在动力与内在动力的交织作用。

一个人有强大的内驱力当然好,别人看来,你累的不行,也没啥收获,不知你图个啥?你自己乐在其中,享受精神世界的满足,自得其乐,觉得人间值得,有时甚至是你的秘密项目,搞出来吓大家一跳,原来你已经构建好自己的系统。

但更多时候,像我,其实也谈不上什么内驱力,无论什么事情,似乎干着干着就觉得很无聊,很没有意义,很空虚。哪怕是看喜欢看的小说,看完了也觉得不过尔尔,过不了多久,也许已经忘记了情节,更谈不上受到什么教益,不过是打发时间而已。

真要是不能再看,其实也谈不上什么损失。生活也照样继续,感觉不到什么遗憾!

当然,人有时非常想让感动自己,打动自己的也传播给他人,也能得到他人的认同。极端表现就是追星,这里面既有个体的代入感,也有真正源于爱。情感上的打动,引发行动的动力。

但这样的神作毕竟是少数,出现后也往往在各大平台立马引发轰动。不会销声匿迹。

譬如电影《我不是药神》,《哪吒之魔童降世》《心灵奇旅》等;

譬如电视剧《沉默的真相》《隐蔽的角落》《庆余年》《琅琊榜》等;

譬如综艺《奇葩说》《脱口秀大会》等;

譬如小说金庸武侠,《三体》《哈利波特》《冰与火之歌》等.........

你哪怕没看过,但总会听说。原因无他,毕竟是神作,但这样的作品并不多。

而且以上这些作品,认知门槛并不高,不同层次的人群都可以从中获得乐趣,思想深邃者也许看到的更多,思想浅薄者也能得到许多乐趣。

但有些作品则不然,尽管人人夸赞,奉为经典,但真正有动力深入阅读,思考者往往并不多。

譬如哲学著作《理想国》,

譬如《几何原本》,

譬如《物种起源》,

譬如《失控》,

譬如《国富论》,

譬如《史记》,

譬如《资治通鉴》

.........

说起来,大家都说好,但看起来,还是致谢不敏了,太难了,认知门槛似乎太高了。

但真的下决心去啃,其实也并没有那么难。

只是这个决心不好下。

这时也许就需要外在动力推一把!

人需要聪明地利用这种外在的动力!

对我而言,每周搞一次读书会就有这个考量。尽管我的解读肯定不是最精彩,最深刻,最受人欢迎的,尽管我也无法从中获得金钱的回报,还可能贻笑大方,自曝其短,惹人嘲笑。

但确实让我多了一分动力去啃读这些经典,去提高自身的认识,去满足自己智识上的好奇,去窥探人类最优秀的精神遗产。

这就是我今年精读的计划!

但同时,我也想着略读,想着随意翻看自己感兴趣的书,但浅尝辄止,从自己的感兴趣中了解自己的阅读兴趣所在。

从这些书中了解更多的问题,或者看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他人的求索与答案;

我也打算利用外在动力促进自己做这件事!

读书会分享完后,每周一以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形式发送出来;

那么略读的书籍,就在微博中以微博的形式发送出来。

我想的挺好的,但现实给我了沉重一击,新的一年都快过去1/12,一月份快走到了尽头,我还没有推荐一本书呢!

我想起了我指导志愿者的时候,对他们的教导与劝勉:

你找到一本书,你感兴趣,然后阅读一下书目,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阅读个三十分钟,然后就可以写推荐书评了!

你的推荐书评不需要高屋建瓴,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推荐这本书,那是书的作者找到的推荐写序的牛人做的事情。

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姿态,诚实地写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比对作者对此问题的看法,然后或者批判,坚持自己的看法,或者学习,调整自己的看法,改善自己的认识;或者之前就没有细想过,因为阅读而开阔了眼界!

总之,推荐可以写成读后感的形式,不一定要深刻,就是一种评价而已!

只是不要看都没看,就乱发议论,将不是作者的想法安到作者的头上去等等。

---------------------

但到了自己的头上,发现这些教益似乎不管用,有许多想法或者某些根深蒂固的念头阻止着我这样做,简单反省一下:

1,就是这样的书评有什么意义?

如果我没有对全书有充分的了解,没有高屋建瓴的认识,没有相应的专业训练,那么我的评论有什么意义?

发表专业文章需要同行评议,需要引经据典,而我写这样的书评岂不是太妄自尊大,太狂妄了吗?

这对别人有什么帮助呢?

昨日将自己写的文章发到一个群里,一位群友就不客气地@我,说“你的观感与我无关,拜托你不要发了!”

我没有回复,以避免进一步的争执。这些争执无非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发文章表达的权利与不受打扰的权利之类的。

但假如你发的内容别人不感兴趣,为啥要发呢?

假如你发的内容,别人不仅不感兴趣,而且觉得浪费时间,影响心情,或者就是觉得很讨厌,就是不希望你发,你为啥要发呢?

这两类质疑,其实没有啥,不喜欢就忽略就是了。不强迫你看,但也不因你的讨厌而改变自己表达的勇气,表达的过程中,自己对自己诚实,知道自己我手写我心,也愿意有错就改就好!

当然,也许还是想被看到,想扩大影响,想赚取广告流量,想得到肯定与承认。

其实,这样的期待也许更难承受。

看的人如果特别相信你,特别信服你,甚至要以你的思考作为他自己行动的指导,把你当做人生的导师----譬如许多偶像的粉丝对待偶像的态度。

这时也许偶像在这种关系中也附带了一定的道德责任,不再那么自由,而需要成为榜样!

同样,写作的意义,这时又被追问为为什么?

如果你影响不了他人,或者你不确信对他人有正面的影响,可以实现对方的期待,你甚至没指望确定的人会阅读,这时候表达的意义何在?

或者更具体地说,推荐的意义何在?

如果都不想给人看到,为啥不写日记?

为啥不在只有自己能看到的印象笔记里打字?

我想也许大概觉得两者还是有所不同的,也许期待着知音,也期待着严肃的交流与批评。

也许假想会有读者,那么思考会更严肃深入,因为关注的话题,主题本身就是公共的,毕竟读的是正规的出版物!

所以,我想我能给出的答案是:

还是要写,目的无他,输出倒逼输入!

现在思考不深入,没关系,可以成长嘛!

他人觉得无教益,没关系,也许他人可以给我教益嘛!

抛砖引玉而已!

我准备在我的微博处,在今年推荐300本书,推荐的标准就是:

有时间,我愿意一读的书!

这样的书也许满足了我的某些功利的需求,提出了一个有趣有用的主题!

也许探讨着某个我感兴趣的问题,提供着作者的答案或者对于当前科学理解的调研!

等等理由,不一而足!

我要保证从今天起,每周完成六篇,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二月与三月,要做到每周完成七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