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 | 宁海蛎灰厂
宁海蛎灰厂
文/应可军
宁海老底子,出北门,城脚跟和新车站候车室对面小宦堂,各有一家蛎灰厂。在西店铁江边也有。
蛎灰,又称蜃灰,是我国沿海地区一种重要的传统建筑材料。大至建城墙、筑桥梁,小至盖房屋、修沟渠,做坟都会使用到这种材料。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用到,如做麦僵可代替小苏打,在澄清浑浊井水时也可用。也可用于壅田,用于杀虫。其为舡则捣以桐油,如胶漆泯其罅,入水不漏,功用甚博。较之他州石灰之用,尤为坚缜。又瓷器之久旧者,最宜以蜃灰白之。在一些非遗如泥金彩漆。灰雕用料配方中,都有蛎灰。其功用不少。因为宁海沿海。特产牡蛎,砺房丰富,故古人据《天工开物》介绍,将蛎房“叠煤架火燔成,与前石灰共法。”即“燔灰火料,煤炭居十九,薪炭居什一。先取煤炭、泥,和做成饼,每煤饼一层,垒石一层,铺薪其底,灼火燔之。”也就是说,蛎灰的煅烧与石灰同法,其燃料中煤炭占十分之九,薪炭占十分之一,先把煤炭和泥做成煤饼,然后在底层铺上薪炭,再铺上一层煤饼,又铺上一层蛎房,再铺煤饼,依此一层层叠至顶端,然后点火煅烧。应当指出的是,这种方法适宜于块状蛎房,对于片状小蛎、小蛤壳而言,由于煅烧时透气性不好,效果不佳。故聪明的宁海古代先民创造了蛎灰窑,窑内分上、下层,上层置蛎壳,下层置燃料(谷壳、稻草、薪炭、煤或煤渣等,宁海主要选用砖瓦窑开窑后的炭末),设有通风道。煅烧时采用人力风箱加强通风,从而保证了蛎灰的产、质量。此法一直沿用。因水泥、石灰的涌入,蛎灰才逐步退出人们的眼界。关键是蛎灰使用前,要拷蛎灰,非常费力,一直把生蛎灰拷熟(口语叫桐,粘性増强为止),加上络麻筋,拌和均匀。就可用了。
友情链接: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