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江湾“古”镇。 提起“...
正在消失的江湾“古”镇。
提起“江湾”,大多数上海人第一反应多是“江湾五角场”,“江湾飞机场”,也就是现在的“新江湾城”。
“江湾镇”在哪里?很多人不是很清楚的。2000年随着地铁3号线的开通,“江湾镇”的名气才大了一点,逸仙路、场中路口有一个站就叫“江湾镇站”。可是那个地方离“江湾五角场”“远开八只脚”,有个4、5公里吧,怎么也叫“江湾”?到底哪里是真正的“江湾”?
“江湾”这个名称的源头其实就来自于“江湾镇”。“江湾镇”这个地方就是正宗的江湾,在虹口区的西北角,但“江湾”这个名字的历史比“虹口”更悠久。据《宋史》记载,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前后,抗金名将韩世忠为了操练水军,把水军驻于江湾保宁寺,部分家属随之落户,遂渐成小镇。因有虬江蟠曲于此,所以称“江湾”,已经有上千年历史。
1928年民国政府设置江湾区,以江湾镇得名。范围很大,面积有70.88平方公里,东起黄浦江,南至翔殷路、邯郸路、水电路、西沿纪念路、岭南路,北至长江南路。第二年民国政府开始实施的“大上海计划”的新市区就是“江湾区”,建设了五条放射状的马路,圆心附近就是“江湾五角场”,还建设了上海市体育场也叫“江湾体育场”。淞沪路北端的“江湾机场”都在区境内,冠以区名再自然不过。1956年撤销江湾区,南部地划归榆林、杨浦两区,北部地划归北郊区。
虽然“江湾镇”历史悠久,但如今这里却不多见历史建筑。江湾镇地理位置特殊,南临市区,北通吴淞口,而吴淞口又直面大海,历代均视此处为战略要地,故屡遭战乱。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倭寇袭扰,全镇被毁。尤其是1932年“一·二八”和1937年“八·一三”事变二次淞沪抗战期间,江湾镇屡次成为双方厮杀的战场,街市房屋尽毁,所以,现在江湾镇遗存下来的有名的历史建筑寥寥无几。
位于万安路359号的三观堂,原名“三官堂”。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本是一处道教活动场所。以后,三官堂历经战乱,破败不堪,信众零落,住院道士逐渐离庙,香火不旺。至光绪十四年(1888年)时,改为佛教庙宇。“文革”时三官堂佛像被毁、房屋被占。1989年修复寺庙,1999年6月后,三观堂经批准登记为比丘尼寺院。
江湾基督堂位于水电路、丰镇路口,1873年圣保罗堂落成,后两次毁于日军炮火。2006年9月,开始改建新堂,2008年圣诞节前落成,新堂建筑风格为哥特式,并改名“江湾基督堂”。
光绪二年(1876年)淞沪铁路开通。淞沪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运营铁路,前身为吴淞铁路,由英资怡和洋行投资兴建,1876年7月3日,从天后宫北(河南北路、塘沽路口)到江湾段通车营业,引起轰动。8月3日,因碾死一名士兵,沿途居民阻止列车继续运行。10月24日,清政府出银28.5万两买下,并于次年10月予以拆毁。1897年,盛宣怀重建该铁路,1898年9月1日通车,全长16千米,设有宝山路、天通庵路、江湾、三民路(今三门路)、高境庙、何家湾、薀藻浜、吴淞、炮台湾9个车站。1997年该路拆除,沿原线路建成地铁三号线。
淞沪铁路江湾站旧址位于车站西路、广纪路口,是全国铁路网中最古老的车站之一。
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创办虬江小学(今红旗小学),是上海最早的小学。
场中路水电路还有一座忠烈桥。1932年“一·二八”之后,当地百姓在江湾镇北长沟湾(今场中路)处安葬阵亡将士和罹难乡亲1300余人。1935年,又在该处建造了“一·二八”忠烈墓,占地600余平方米。1936年,墓地附近建了一座小桥,它横跨斜塘河,起名为忠烈桥。“八·一三”期间,墓地遭毁,仅存墓坊铜牌,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而忠烈桥几经修缮,已旧貌换新颜。
韩世忠曾驻中军的保宁寺已不复存在,唯有路名留存下来。山门内遗有“旗桩石”,现存于江湾公园。
近些年,江湾镇万安路中端的小河旁,新建了17000平方米的休闲景点,有仿古塔奎星阁、古船蟠曲舫、古廊桥。
这些年来的城市建设,五角场已经焕然一新,几乎回忆不起原先的样子,而江湾镇还依旧有点市井味道,但很快也要消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