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意义的建构

  教育研究专家钟启泉教授在一篇谈教学的文章中说:“课堂教学就是师生共同生成意义、交流意义的场所。”

  我的理解,这里的意义应当是指知识的意义,即知识能够解释世界中的现象,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从而能让学生将之内化为自己的意义世界之中去。这样的知识对学生才是有价值的,才是“活的“知识。我们常说的要把知识教“活”,应该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

  生成意义要求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即在教师的引领和帮助下,学生自主地把新知识的意义通过同化或顺应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发展或补充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让自己的经验增值。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非常重要,不然的话就不会有学生主动的建构过程,当然也就不可能生成意义了,学习也就不能真正获得成功。所以,教学需要联结真实的问题背景,需要联结学生的经验和生活。

  交流意义是指教师和学生,及学生同伴对某一知识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经验体验和理解,通过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自己的意义世界,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交流需要的是平等的对话,需要的是在平等对话中激起思想的碰撞,从而丰富各自已经有的意义世界。因此,在教学中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前提下,实施平等的对话式的教学,展开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围绕着生成意义、丰富和发展意义而展开的,而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意义世界进入到学习状态之中来的,所以,要使学习过程有意义,并能促进学生的意义世界的发展和丰富,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并进行新的体验和建构是学习成功的根本。让学生把自己的相关经验带进学习过程中,在合作学习、对话学习中充分地共享经验,是实现深度学习,提升教学效益所必须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