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真的“惊”吗? | 夕霞夜话——汉字的童年(26)
中医学苑xyzych1988
本文为学苑出版社作者系列文章,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写在前面///我们汉民族,为人类做出的最大的贡献,就是发明了文字——汉字。思想的传播,各种经验的总结和历史的教训,都离不开文字。汉字本身有思想,这是汉字与其它文字最大的区别。我们汉民族常常羡慕其他民族有民族特色,如民族服装,民族小调等,常常黯然叹息,好像汉民族没有有特色的东西,从而没有了自信心。其实,我们汉民族有着最有特色的宝贝——汉字。在浓浓的民族伟大复兴的情节里,在殷殷的寻求国学的氛围里,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汉字的童年,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童年是人生最快乐的一个阶段,长大了,成熟了,重温儿童的长成,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更何况,有的人,都忘了自己的童年,甚至并不知道自己的童年,所以,快乐就少多了。本人不是专门搞文字研究的,本着对汉字的喜爱,以己之心,度着先人造字时的场景及心态,写出自己对汉字的理解,与热爱汉字的同仁共享,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汉字童年(26)是“惊”蛰吗?
汉字的童年(26)——是“惊”蛰吗?2021年3月5日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二十四节气,是先人据“天象”而慢慢完善起来的,先是春秋两分,后来,又加了冬夏,变成四分,后来更细,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是在实践中慢慢成熟起来的。先人观察天象时,也就是太阳、月亮、星星们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地上的气候也随之变化,也就是人们感觉到的寒热温凉的变化,风雨冰雹雷电等给先人生活带来的变化,植物花开花落结果,动物的春觉冬眠等等。落实到农业就是看天吃饭,落实到人际,就是要“顺天时,得地利,有人和”,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一件事情的成败与否,要看“天时,地利,人和”,现在市场上的一个商标叫做“三得利”,就是得这个“天地人”三和的利。比如上期说的“北斗七星”,当斗柄指向东方时,春天就到了。春天的到来,也是一步步走来的,不是一下子就是春天了。万物萌发,这里也有个过程,就是先冰雪融化,冰河开,野草绿,这时是初春,虽然是春天,却是春寒料峭,古人也叫“孟春”。古人把天气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一季有六个节气,一个节气十五天,六个节气九十天,就是一个季节。
先人把这六个节气分为三组,仿照人的排名顺序,古人把老大叫做“孟”,老二叫“仲”,老三叫“叔”,最后一个叫“季”所以,也有按“伯仲叔季”排的,你看到古书上人名叫做“仲伯”什么的,一定是家里的老二,如果叫“季什么”的,那就是老小。“不分伯仲”,就是不分老大和老二,都是老二,不分上下的意思。如果你见到一个人,名字叫“某孟冬”的,那么你可以判定:他是冬天生人,或者就是立冬这天生的,二是他是家里的老大。古代的算命家或者说是相面家,为什么要你的生辰八字呢,就是判断你的出生跟天气的关系,或者说,从你的名字里发现你的生辰,好做下一步的判断,这也是算命家的本事,他得通晓这些天文方面的知识,中医上有五运六气的理论,就是按照你出生时天气的情况,来判断你的疾病,这个很难被现在人理解,却是有道理的。言归正传,看下表,第一组呢,也就是老大,叫“孟”,老二呢,叫“仲”,老小呢,叫“季”。如果看到古书上讲“孟冬”天气,就是指冬季的“立冬和小雪”之间,如果说“仲夏夜”,就是指夏季的“芒种和夏至”,这时的天空非常美丽,星星的能见度很强,所以,人们都乐意在仲夏夜里闲庭漫步。那么“季”就是指一个季节的最后一个节气了。这样,四个季节,三百六十天,那五天哪里去了呢?这就是有岁差问题,就是每个星星跑得快慢不一样,如果想更细的了解,那就得专业人士来解释了,或者找专业的书来看了。季节孟仲季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说了这么多,为了啥呢?其实,就是为了说明“惊蛰”这个节气的名字。前边说了,一个季节的天气是慢慢变化来的,是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而不是“惊”的,先人们最开始把“惊蛰”命名为“启蛰”,而不“惊蛰”。
想想看,“启”才符合节气的特点,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就以变天下暴雨这个事情来说吧,也是得先有一个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的阶段,然后才是豆大的雨点迎面打来!这就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那么“惊”蛰也是一样。“蛰”,指冬天潜伏到地下的生物以及冬眠的动物,到了这个节气,就会慢慢地苏醒过来,就像天亮了,人们起床一样,要把门打开,进行一天的劳作。启,甲骨文最早写作
,像开“门”,开“门”的意思不明显,则又在门边上加上一个“手
”,写作
,其实,这个
甲骨文,不叫“门”而是叫“户”,甲骨文“门”写作
,
只是门的一半。先人都是一个血亲族居在一起,过去的农村,一般是不分家的,都住在一个大院子里,进一个大门,就是一“家”人,这个“家”里又分好多小家,就是“户”。北京的四合院最能体现这个“门”和“户”的区别了。门是两扇,户是一扇,一个门里有多个“户”,过去,看谁家有没有钱,是不是富贵人家,都是看大门的。富贵人家,大门阔气,里面户多,人丁兴旺。贫穷人家,有的用柴草当门了。早起,先民先开户,动作比较慢,因为,怕扰动还没有起来的“户”,然后才出大门,有个顺序,这叫“启户”“开门”。先人通过观察天气,也有个顺序的问题,所以,把“惊蛰”这个节气命名为“启蛰”,就是说这个节气是启动了,也就是叫醒了那些伏在地下的生物,是很符合节气与生物的相合的规律的。“启蛰”这个节气,一直叫到汉朝。汉朝有个皇帝叫刘启,为了避讳启这个皇帝,就把“启蛰”改为“惊蛰”。
刘启“启蛰”就这么变成了“惊蛰”,这就不得不说到中国文化中一个最有特色的事情,那就是避讳。避讳,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就是皇帝等尊贵人的名是不能直接叫的,如果有跟皇帝等尊贵人的名相同的,就得改掉,这叫“避某某的讳”,比如,现在的邱姓,人家本来姓丘,就因为跟孔圣人孔丘重了一个丘字,就得把丘加个耳朵,改为“邱”,姓敬的,因为得罪了皇帝,不得不姓了苟,还有姓雒的,人家本来姓洛,就让人家“去水加鸟”,“隹”就是“鸟”,鸟本来是商朝最尊贵的,周朝灭了商朝后,就极力贬损商朝的各种精神产品,鸟啊猫头鹰啊什么的,反正,商朝拥护的,周朝就反对、消灭,消灭不了的,就改造,说白了,就是篡改,比如这个鸟,就成为后世成为骂人的话,比如“鸟人”“嘴里淡出个鸟来”等等,文化是随着历史的改变而改变。自先人有文字开始,就有避讳了,最早,先人认为万物有灵,自己名字被坏人知道,或者说被鬼神知道,会降祸的,特别是名字不能被陌生人知道,鲁迅小说里就说过,如果有陌生人叫你的名字,你不能答应,否则,灵魂就会被抓走的。孙悟空收伏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就是叫他们的俩的名字,他们答应之后,被收在宝瓶里。所以,自己的名字一定要保护好。在民间,小孩子一般都有两个名,一个是大名,一个是小名,大名一般在学前,是不被叫的,只叫小名,就是为了好养活,不让人知道名字。对于名,国人是非常重视的,不仅有名,还有“字”,字就相当于“小名”,人可以叫,有的还有“号”,比如苏东坡,本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字”“号”就是给自己多一层保护。一般“号”都是名人成名后,自己起的“号”,在正式起名时,一般是没有“号”的。从最早的用于保护的避讳,到后来的成为尊者的专用,说白了,就是我的名字用的字,你们都不能用,用了就有罪,重则杀头,轻则坐牢。如果你的名字在先,就是说,刘启还没当皇帝时,你叫“启蛰”没事,等我当了皇帝,那你就得改!就这样,我们的古书就很有意思,一个人的人名,一个地名,一个官职,在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叫法,实际都是一样的,比如观世音菩萨,到了唐朝,犯了李世民的讳,就改为观音菩萨,民部改为户部,凡古书带民字的,都改为人,薯蕷改为薯药,后来又改山药,玄参改元参,姮娥改嫦娥,蔡昭姬改蔡文姬等等,其实都是一个东西,因为皇帝轮流坐,就得改。这些都是避皇帝的讳。如果这个皇帝的权势熏天,那么,他的爹,他的娘,他的老婆,甚至他的爷爷的名,也要避讳,如果是一个失势的皇帝,能够避自己的讳就不错了,有的连命都保不住,就别提避讳了。再降一格,就是家讳,也就是说,自己的长辈的名字,后代也是不能随便叫的,甚至不能做跟上辈名字同音的事,比如一个很有名的文人,因为他父亲的名子里有个“晋”字,所以,他一辈子不能考进士。还有就是当官之后,人们不能说跟他的名字有关的字相同的音,最著名的流传至今天的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说的是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许他治下的百姓说“登”字,就是发音为“登”也不行。他的手下人,不知为了这个“登”字,挨了多少板子!某年的正月十五,按例要放灯欢乐庆祝的,怎么办?安民告示是要贴的,又不能写“放灯”,于是官府是这么写的:“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就是把放灯,改为“放火”。这个“启蛰”就是这样,为了避刘启皇帝的讳,改为“惊蛰”。到了唐朝,人们想改回来,但是人们叫习惯了,就不改了。
有的后人不知,就把“惊蛰”,解释为春雷一声,把蛰伏的虫子们惊醒了,这是把重点搞错了。那要这天没有春雷呢,蛰伏的虫子们就不出来了?惊蛰这天,没有雷的时候居多。“启蛰”,是地下的虫子们慢慢地复活,跟人起床似的,先睁开眼,伸伸懒腰,打个哈欠,然后,起床,穿衣,下地,开门。而“惊蛰”,那是诈尸,吓人唬道的。直到大清国灭亡后,避讳这个特有的文化现象随着皇权的终结而终结。现在,汉语圈里的一些国家,还是把“惊蛰”叫做“启蛰”,比如日本、韩国、朝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