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民间被人美化成民族英雄,历史上,却是个彻头彻尾的国家罪人

评书又叫说书,是古代比较普遍的一种口头表演艺术,从人民群众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一项不可多得的娱乐活动,所以从清朝发展至今,它依然有着顽强生命力,只是评书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喜欢塑造人物的英雄形象,传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这就让评书拥有了一个弊端。
其实就是容易忽略真实史料,以自己的想法和听众的喜好,去编撰一些人物及事迹,而在文盲遍布的时代,评书的传播能力还有影响力,是可以跟流言媲美的,所以坏人如果在评书人的口中变成好人,那么因为作者喜欢根据评书写文,他们也会在书籍中变成好人,最后在老百姓心中成为大好人,这一套下来简直就是坏人梦想中的洗白机制。
像评书《呼延庆征西》《呼延庆出世》《呼延庆打擂》,小说《呼家将》《呼杨合兵》《说呼全传》中的呼延庆,无一不是惨遭灭门之后,发奋图强,在不少结拜兄弟,还有不少爱国忠臣的帮助下,跟奸党展开曲折、激烈、长期斗争后赢了的英雄人物——忠孝王,但真正的呼延庆有没有这么厉害?
当然没有,真正的呼延庆甚至跟呼延赞有无关系都未可知,他的事迹散见于《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实资料,在这里面他只是一个宋朝宋徽宗时期的指挥使,带500人,相当于现在的营长,属于默默无闻的小官吏,他能掀起水花,则有点“时势造英雄”的意味。
当时的北宋一直以来都深受辽国的威胁,只是1004年宋真宗和辽萧太后签署盟约,双方才保持了100年的和平,但宋徽宗对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心情十分迫切,恰逢这时候金朝将辽国挫败,宋徽宗就想联合金朝一起抗辽,有想法之后,宋徽宗就多次派童贯出使辽国,打听其内部虚实,直到1118年才终于下定决心派人前往谈判。
然而谈判不是简单事,首先语言这一关得过,而呼延庆刚好就会女真语,且有几分口头上的能力,所以宋徽宗将之作为第二使团中的一员派出,这一段旅程实在是艰辛不易,一上岸就被抓不说,因种种原因导致国书的规格太低惹得完颜阿骨打大怒,于是一行人又被扣押半年,等后来回国拿了宋徽宗亲笔国书后,“海上之盟”才算成功。
这期间从宋徽宗的角度来看,促成宋金盟约的呼延庆确实是一大功臣,但从整个宋朝来看,时势虽造起来了,呼延庆却不是英雄,因当时宋朝的整体条件就不是能打战的条件,朝中有识之士的反对声不绝于耳,其中邓洵武就说的很清楚了:“如今国家兵势不振,财力匮乏,民力凋敝......我不明白:与强金为邻,难道好于与弱辽为邻?”
很快就事实就证明了宋徽宗呼延庆等人的草率,由于宋朝攻辽失败,金朝顺势拿下了辽上京、辽中京及辽南京,也就是燕云十六州等地,这时候宋朝去找金国要燕云十六州,对方反而指责宋朝没用,所以最后是宋朝花了二十万两银、三十万匹绢、租钱100万贯买回来的,且买的还是一座座被搜刮殆尽的空城,成为宋朝耻辱的烙印。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尽管宋徽宗依然将这件事中的童贯等人当作功臣一一加官进爵,但是史书中却没有了关于呼延庆的记载,他既没有被嘉奖,也没有被赐死,只是像颗石头激起一阵涟漪就沉了底,但又因为落水的那一刻,造成了岸边不少人衣衫尽湿,所以人们想起他的时候,免不了还有几分咬牙切齿。
当然也不能将宋国遭受的所有苦难之根源,加诸于海上盟约,也不能说呼延庆力促签约,所以才有后来宋金大战,何况呼延庆也只是完成宋徽宗交代的任务,属于身不由己,但他完全没有个人独立思考能力,没有看到整个国家的局势,在这次盟约中,他又起着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负主要责任,所以大家说一句国家罪人,也是应当。
听惯评书、爱好小说的众人也应当时刻铭记,这些都是艺术作品,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情绪创造出来的东西,所以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在享受他们带来的乐趣之时,不要放太多情感倾向进去,否则就会使自己陷入美国政论家李普曼于《公众舆论》提出的“拟态环境”中,阻碍自己对于真相的探索能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