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满族入主中原,我国能否避免近代的没落?

都一样的,哪个族入主中原,近代一样会被西方列强吊打。但实话说,满族入主,真的比任由大明王朝自己走向腐烂强得多。

为啥?

《红楼梦》里常提到一个词,叫末世。你去翻翻《红楼梦》,感受感受末世究竟是啥样的。哥儿们一个个的肩不能挑,手不能扛,上不得马,弯不开弓,文不能提笔安天下,武不能上马定乾坤。他们干啥最能耐呢?包小妾,喝花酒,闹学堂,修佛道,斗鸡走狗,扒灰养小叔子,戏弄小姑娘,甚至欺压良善,犯罪违法,还有就是把自己不成器的儿孙打个半死。

你问了,他们咋这样呢?富二代都这样啊,人家有钱任性呗。殊不知富不过三代,子弟都腐烂成这样了,哪儿还能有什么好下场?

明中后期的局面和这个差不多,祖宗们朴素尚武的精神早就没了,皇帝们一个个不上朝,不理政,业余爱好倒不少,不是玩蛐蛐,就是干木匠活,还有建豹房的,吸鸦片的,有恋母情结的,差点儿被妃子勒死的,吃仙丹暴毙的,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再看那些藩王,一个个养尊处优,吃得白胖,家里银子堆成山,还不知满足,财迷得要死。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皇帝贵族尚且如此,底下大臣们还能干出点啥别的来?什么土地兼并,欺压良善,党同伐异,袖手谈心性,临事水太凉之类咱就不说了,我今天来给你说点新鲜的。

我上研究生时搞慈善史,曾经看到一则史料,说明中后期的士大夫都特别喜欢积德行善,主要是想为自己和后代积阴德。然后他们那时候积德是有个量化指标的,就是功过格,日行一善就记一笔,日行一恶也记一笔,目的是要督促和警醒自己,多行善事,做个好人。

有人说了,这不挺好的吗?关键的地方到了。这群假仁义的明朝士大夫们把善行本身也量化了,救一只被遗弃的乌龟记一善,而救一个被遗弃的婴儿也记一善。某个士大夫很有意思,有一天听说自己的乌龟爬丢了,拼了命地去找,找到了还活着。但碰上一个弃婴,却没有出手施救,因为都记一善,但救一只乌龟和救一个婴儿,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却完全不同。

这就叫功利主义,听好了,我用这个词没有任何贬义,就是形容明中后期的一种社会心理。啥叫功利主义呢?就是做一件事情要充分考虑投入、产出和可行性,然后再决定做还是不做。

你说这是好事吗?也是好事。西欧的近代早期社会同样也经历了这种功利主义的时刻,而且这和后来的西欧资本主义有一定关系。但在中国社会能否一定产生资本主义,这很难说。

不过这种功利主义思潮却极有可能导致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文明病,比如重利轻义、崇尚奢侈生活、从自身利益考虑问题。进而,失去一个国家和社会所赖以奠基的朴素精神。

这其实就是明中后期国家和社会的真实写照。

如果这时候,没有满洲人入关,以更加朴素的热情重整武备,开疆拓土,刷新吏治,整顿财经,以强大的国力和军力抵挡住了西方第一波殖民扩张浪潮,一旦西方列强趁机而入,以明末那个人心思变的状态,中国极有可能会四分五裂,在17—18世纪时,沦为列强在东方的角斗场。

正因为清朝的建立,所以在17—18世纪,西方的早期殖民扩张没有波及到中国,各国反倒是老老实实把中国视作贸易合作伙伴。即便乾隆帝一纸令下,实行一口通商,并提出更加严格和苛刻的贸易章程,各国迫于清帝国的国力和巨大商业利益,也不敢直接掀桌子,只能暂时隐忍,以“白银流入中国”为中心的贸易体系就此达到顶峰。

当然,即便如此,中国在近代的没落依旧不可避免,但何时没落却非常关键。19世纪中期没落,和17—18世纪没落,完全是两个概念。19世纪中期,清朝已经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实际控制,奠定了现代中国领土的基本盘,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实现了高度重合。而17—18世纪,现代中国尚未成型,古代中国仅局限于欧亚大陆东端,蒙疆藏等地还未完全纳入帝国统治。而如果没有清军入关,就还是大明这群玩意儿进行统治,估计边疆地区早就被肢解了,传统汉地十八省也会被瓜分殆尽,你还指望我们今天还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