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2020年2月的一些感悟
推送说明
本期内容来自一位好朋友的分享,全文摘选并稍微有所改动。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每人都“心思复杂”,每人都“心怀期待”……似乎这些比此前任何一次都很不同寻常。希望各位朋友喜欢这个分享,欢迎在文章后面留言。
一首歌送给我们自己吧~
正文内容
昨日和一友人打电话,讨论了最近国家疫情的一些情况,我们试图找到原因。
为什么会发生这场疫情?发生之后为什么政府不预警部署?封城之后为什么会如此混乱?
一切的一切,最后都归于一个疑问:为什么事情会演变到现在这一步?
我们从多方面进行了思考,然而最终我们依然没有结论。
友人问我从这次疫情中得出什么教训,我说有三个:
一是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宁愿承担自己判断失误的后果,也好过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我宁愿在疫情尚未公开时候,相信一些小道消息去囤一箱口罩,哪怕最后用不上浪费掉,也好过疫情爆发之后千金难求一口罩。
二是要有钱。除了有钱,友人补充要有房(最好无贷款 免得疫情防控期间租住的房子禁止入住 也避免疫情影响薪资造成房贷断缴 )也要有车(方便公共交通禁止之后仍然可以保证必要出行)。
三是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早睡早起身体好,提高身体免疫力,至少从这场疫情治疗中可以看出,疫苗需要很长时间,药物疗效不确定,治愈的患者都是依靠自身强大的免疫力。
友人表示赞同,并且推荐了斯坦福大学教授周雪光的一本著作,让我去拜读,充实我这个突如其来的假期。之后友人提出了一个观点,我深以为然。
他说当我们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很难从书本中去获取新的知识。他解释说,当我们自身由于长时间的学习背景和知识储备,已经造成了观点的固化,我们看书更多的是为了进一步去找到理由支撑或论证自己的观点,我们更多的倾向阅读和自己观点雷同的书籍,或者说我们更多的倾向找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人谈论某件事情。他举例,比如这次疫情,他就只和我讨论了很多次,因为我们知识背景相近,观点相似,他不会和其他人去讨论的这么深入。
我仔细想了一下,貌似是这个道理。
我又想起了硕导曾经说过的关于人生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年少的时候,单纯善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读书,所以看到什么就是什么,独立思考能力还未培养起来。
第二阶段是“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进入社会开始工作,已经感受到现实的残酷,经历了生活的挫折。我们开始思考,开始追问,于是我们去从新闻、书籍乃至社交平台上去搜集多方面的信息,从这些浩繁的信息中找到自己的判断,透过事件的表面去探寻深层次的原因,于是我们开始质疑,开始发声。
第三阶段是“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质疑过,愤怒过,有些有用,有些无用。当年纪渐长,才慢慢发现世界上、国家里有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能控制和改变的,我们努力过,但结果不可控。最终大家都回归原始状态,或者说回归“佛系”,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那我们只能尽量不被这个世界改变,也就是坚守自己的“初心”。这也契合了我一直以来很喜欢的一句话“永远年轻 永远热泪盈眶”。
友人听完感慨,也许这就是宗教存在至今的原因。那么多的人需要一个信仰,他们信仰佛教,信仰耶稣,可能也是因为挣扎过努力过发现求不得,于是希望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个慰藉的地方,宗教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所以才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于普通国人付出的代价不过是大半个月的“禁足”,然而还有那么多很无奈的成为了这场疫情的代价,他们甚至连每天新闻里面播报的数字都算不上,他们永远停留在了2020年的春节。一想起这,心里不由地就很难受。
这样的日子到底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呢?!这个问题或许是每一个人心里所想吧,二月即将结束,三月也将到来,愿三月草长莺飞的时候快些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