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论教│成长路上 志向比智力更重要
家庭教育的责任之一在于让孩子做梦,帮助孩子追梦,但不要在乎是否圆梦。
陈钱林 全国知名校长,资深家庭教育专家,著作有《教育的本质》等
人人都想“吾儿少有大志”,但也有不少家长存在困惑:我家孩子天天吃喝玩,也学习,但一问志向,没有,连志向是什么都还没搞明白呢……该怎么对孩子进行“志向教育”?我家孩子倒是有大志,但不长久,今天想做科学家,明天想当音乐家,这样下去难免“志大才疏”啊,怎么办?
不要急于否定孩子的志向。其实,志向不分好坏,即使是“不好”的志向,只要孩子喜欢,不妨先鼓励,反正过一段时间,孩子的志向会变化的。家庭教育要以志向激发孩子的动力,并不是对志向判断好与坏。
儿子杲杲小时候喜欢计算,志向是当数学家。但有一段时间,俩孩子常常玩过家家,演历史剧,杲杲就产生了做导演的志向,希望能导出一大批电视剧在电视里播放。女儿杳杳幼儿园时想当画家,读小学时的志向是当作家,读初中后变成当科学家。
俩孩子有什么志向,都会告诉我。我的做法是,不管他们的志向是什么,我都赞同。有什么比毁灭孩子的梦想更可怕的呢?打击梦想,就是毁灭幸福。我的体会是,家庭教育的责任之一在于让孩子做梦,帮助孩子追梦,但不要在乎是否圆梦。
父母要与孩子共同做梦:即使“美梦”不会成真,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也会激发孩子不断向前。
俩孩子常做关于诺贝尔奖的梦。有一次,他们说自己有了重大发现——时间与空间有可能都是个圆。我就激励说,这个课题连爱因斯坦都没有涉及,有可能会获诺贝尔奖。俩孩子为此兴奋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不断地查找相关资料。尽管这些“美梦”不会成真,但父母的支持与鼓励,让俩孩子的远大志向得到持续的激发。
让孩子志大才不疏,靠“激发志向﹢引导自学”——志向会产生引力,自学会产生推力。
我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最大经验是激发志向与引导自学。志向会产生引力,自学会产生推力,如果具备了这两种力量,再普通的孩子都有可能成大才。
孩子的学习成绩,靠的是综合素养,综合素养仅靠做习题是形不成的,必须要有自学的习惯与能力。而自学是需要毅力的,自学的过程也不可能都快乐,只有用远大志向作引力,才更容易化苦为甜。而当孩子尝到自学的成就感后,也会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远大的志向。志向与自学连在一起,就更能显示其魅力。
常有家长把获奖作为孩子的志向,也有家长把提高分数作为孩子的志向,我觉得,这样的志向太狭隘,显得有点功利。不是说获奖、提高分数不好,而是说获奖、提高分数都存在偶然性,这样的志向使孩子容易纠结细节,家长也容易变得焦虑。
还可寻找榜样的力量:让名人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给孩子奋斗的动力。看名人传记是很好的励志方式,我常引导孩子看名人传记。《改变世界的大科学家》是俩孩子小时候喜欢看,并深受其影响的名人传记。这本书对孩子有极大的吸引力,书中科学家的事迹帮助俩孩子树立了远大志向。每当我们市或学校请来专家、教授等人,我都会想方设法让俩孩子去跟他们见一面。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