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谈独立女性该不该收彩礼之前,请定义“独立男性”
强行把独立女性和彩礼联系起来,就跟路上遇到强盗,问你要钱还是要命一样。
这是一种道德绑架,题目本身就是男性视角,你看似的自由早就被框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
就像辩手席瑞说的,“这道题狡猾的地方在哪里?就是他表面上好像是在谈女性,其实背后处处都是男性的目光,男性的规训。”
这道题,从一开始就是男性给女性设的猫鼠游戏。
01 独立之意识,摆脱男性视角
2020年5月,刚生了孩子的papi酱又上热搜,原因是孩子随了父亲的姓。
因此遭到了一些网友的辱骂:“明明这么一个独立优秀的女性,走上了驴的道路。”
“事业再成功的女性,只要有一个驴脑,照样逃不过当驴的命运。”
这里“驴”是暗讽结了婚、生了孩子的女性是“婚驴”“胎器”,放弃了自身的独立,为对方当牛做马。
还有一些网友认为她“独立女性的人设崩了,竟然不注重冠姓权,向男权低头。”
这样的论调跟“独立女性该不该收彩礼”如出一辙。
今天有人讨论该不该收彩礼,明天就有人评论要不要结婚,要不要生孩子。
该不该,要不要,为什么不问女性自己想不想!
到底“要彩礼”是物化女性,还是讨论“独立女性该不该要彩礼”是物化女性?
两者都是,且后者更阴险。
物化女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被定义,被审判,被剥夺自由选择权。
以前的条条框框是:贤妻良母,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现在的条条框框是:独立女性,能力强大无所不能还要拒绝彩礼。
看起来很美,其实只是换了个瓶子。
明明这么一个独立优秀的女性,居然收彩礼!
明明这么一个独立优秀的女性,居然放弃冠姓权!
明明这么一个独立优秀的女性,居然回归家庭!
……
无论打着什么样的旗号,给女性打上一个标签,提上一堆要求,这种操作本身,就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性别审判。
跳出这个条条框框,再来看这个世界,真正的独立之路徐徐铺开。
02 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
只要意识觉醒,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依然是男权社会。
科学家颜宁,结构生物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她师从施一公教授,2007年成为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1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在《开讲啦》节目她提到,“其实我对'女科学家’这个说法是拒绝的……那为什么女科学家前面一定要加个’女’呢?”
有女性创业者吐槽:“当作为嘉宾参加圆桌节目,前面一众男性创业者被问到的问题都是类似'如何管理团队’,’怎样开拓市场’,到我这里就一个问题'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
对女性的这种区别对待,哪怕你有非常大的社会价值,依然无法避开。
比如颜宁的这期节目下面有人这样留言:“可惜颜宁强大的基因了。我愿意接受颜宁这种女人。脑子比我厉害太多。我愿意让她做家务,我包了,只需要你生一个儿子。我来带,你挣钱。”
惊呆!
不由得赞叹杨笠的那一句“为什么看起来那么普通但是他却可以那么自信”,对给颜宁留言的这部分男性的概括,简直太精准了。
类似的话语还有:
“王菲这样的在我们村根本嫁不出去。”
“范冰冰给我最多只能玩玩,不能结婚。”
03 矫枉必须过正
傅首尔说,女权是一种自卑,我们要的是平权。
这句话没毛病:我们不是要东风压倒西风,我们要的是平等。
但这是一句理想主义的正确的废话。
因为客观事实是,这就是一个男权社会。
无论道理上辩得多响亮,看上去多光鲜,事实还是男性在制定规则。
尤其是在婚姻这套体系中,女性依然是非常弱势的一方。
离婚率的逐年攀升,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对婚姻的轻视,而是女性意识的觉醒。
在大多数的家庭,女性在家务上的投入往往比男性多很多倍。
不要说都已经2021了,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
就在前几日,石家庄一对年轻夫妇的行程轨迹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当女人的生活被各种琐碎填满时,男人在网吧打游戏。
一名26岁的年轻妈妈,21天内带儿子看病2次,购买母婴产品3次还买了7次包子,而丈夫则是8天去了6次网吧。
这个丈夫的行为或许极端,不能代表大多数男性。
那来看一个调查报告:《国家统计局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
家务劳动、陪伴照料孩子生活、互送辅导孩子作业等“无酬劳动时间”,女性平均用时230分钟,男性平均用时80分钟。
女性比男性多了整整150分钟,也就是两个半小时!
在这类事情上,城镇女性和农村女性的用时相差无几。
城镇男性略好于农村男性,大约将近100分钟。
我并不认为做家务、照料孩子有什么不好,甚至我认为这样的分工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我做,是我愿意做。
不是因为社会偏见,也不是由于舆论压力——这绝对不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
拥有选择的自由,才能真正独立。
因此我提议,矫枉必须过正,争取女权的声音还可以再多一点。
再多提一句:
关于独立,陈寅恪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他的信仰,也是他一生的追求。
无论是独立女性,还是独立男性,真正能够让一个人立于天地之间的,首先必须有思想,而且是自由的思想。
这一点,值得每一个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