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重固古镇

重固镇隶属上海市青浦区,距虹桥机场15公里,离青浦区域中心9公里。在宋初时名固村,建制后易为今名。由南向北走过重固镇大桥,就到了重固镇中心区。
在大桥北堍河边石墙上有“重固供销社”5个雄浑的大字,但供销社的建筑已无可辨别。
沿重固镇大街往北,来到福泉山路口。
往西折往福泉山路,路北有重固影剧院。重固镇政府和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泉山"古文化遗址也在这条路上。
影剧院东临市河——通波塘。与大多数的江南水乡一样,老街沿着市河而筑。沿通波塘原先有东街、西街、南街与北街,现在剩下的只有东街和西街两条老街。
通波塘河道清澈,两岸民居白墙灰瓦,使老街显得整洁又安谧。
现今重固的主干桥是宽阔平坦的福泉山桥,紧挨着的有一座古老的南塘桥,横跨在通坡塘上。
南塘桥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原县、乡各志均载此桥“相传初建于明代”,但无物证,唯有桥上之“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建”文字。2004年重固镇创建市一级卫生城镇,政府相关部门整理桥侧违章搭建,在桥身上第一次发现“建于明崇祯二年”文字,自始,相传建于明代之说有了实证。
南塘桥为单形石拱桥,桥长26米,宽2.3米,昔是本地区西通青浦县城,东通上海的重要桥梁之一。
重建此桥时,重固镇河东街下塘还未成街,故此桥东堍桥坡一直延伸到河东街上塘的桥弄堂口。南塘桥重新修建以后,重固镇更趋繁荣,商家、乡绅争相在桥畔抢占位置,砌起石驳岸建造房屋、开设店铺,东街在光绪初年形成了上、下塘均有店铺的两面街。
关于此桥,还有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南塘桥未建时,通坡塘西岸有一户徐姓人家,靠贩盐家底日见殷实,一心想修个祖坟,以求耀祖传脉,只是选址事宜颇费周折。某日来了一位风水先生,年过半百,衣衫褴褛,两眼却是炯炯有神。徐家将信将疑地听从风水先生的安排,在自家宅西一箭之遥的地方修了祖坟(燕子坟)。自此,好运接踵而至,不仅生意兴隆,高堂康健,儿孙长进,而且徐姓乡绅也官运亨通,接年升迁。
谁知万事机缘,福祸相倚。当初修祖坟时,风水先生言明因其孤身无靠要徐家为其养老送终,且平日里吃住在徐家。春暖花开,寒至雪飘,俱皆顺风顺水,相安无事。
一日,徐家小姐要吃鸡汤燕窝,男仆抓鸡不慎,一鸡飞而坠人粪池,丫鬟禀报徐母,徐母使眼色“落坎鸡”给风水先生吃。风水先生正吃得开心,一旁丫鬟问:味道哪能,鲜否?风水先生精明绝顶,三句一试,已得大概,心想你徐家中兴全仗燕子坟相托,如今却“落坎鸡”待我。解铃还须系铃人,我要乾坤倒推,设法破了徐家运道。便提议徐家若要更加发达,必造一桥,一可利商,二可利德,三可利升,鼓之。很快征得首肯,择日便动工造桥。南塘桥落成,风水先生又将造桥时故意多备的石料铺于前往燕子坟的路上,众人欢欣其考虑周全,哪里明白南塘桥至燕子坟是一龙脉,风水先生用桥镇住了龙头,以大石铺路压住了龙身,徐家好风水顷刻被毁。工程竣工之时就是徐家败落之始,三、五年间徐家厄运连环,摧枯拉朽转眼灰飞烟灭。世人感叹人生多变,可谁会想到事故缘于一只鸡。
南塘桥,见证着人间悲哀欢喜,衰亡兴盛。民间故事,虽有玄虚,实质却是朴素的做人哲学,给过桥者留下些许思考……
市河之上,还有很多桥,大都是人行桥,但都不是古桥。

通波塘畔,枕河人家。

从通波塘东街到西街,狭窄的街道,低矮的瓦房。岁月和风雨磨损了当年的风光,巷子里的老房子保存着历史的痕迹,也能看到历史的浸润,以及沉淀的内涵。
夫妻档弹棉花,也与时俱进,用上了电动机器,听不到少时记忆中那最纯粹的天籁之音——“绷嚓嚓”了。
通波塘东街114号汪氏住宅。
高大的砖雕门墙显示其主人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富家。不明白为何要把这么漂亮的大门堵上,而在其侧开一个小门出入。
门楣上砖雕的文字只剩下“光绪”二字尚可辩认,还有那楼前的木雕保存较好。
通波塘西街53号宅,大门旁不见保护铭牌。
走进院子,老宅显得有点杂乱无章和不伦不类,北边的房子经过改造,贴上了墙面砖。
从里往外看,高大的砖雕大门上雕刻精良的砖雕门头,仿佛在向人们叙说重固老街昔日的辉煌。
通波塘东街56号宅——何书田宅。
何书田(1774-1837),工诗文,医术高明,曾治愈民族英雄林则徐所患之软脚病,并受其委托研制“十八味戒烟方”,救活无数人,为禁烟做出了贡献。林则徐为其宅题堂匾额及“必有余庆”仪门字碑。然而此宅自改建起,不过36年,房屋失火,损毁大半。
后晚辈重建,原有三厅四厢和轿厅,现仅存一座三合院,坐西朝东,立贴式砖木结构。
何书田医术继承家传,精求精益,声名传于大江南北。何家所结交的都是当时名流,如嘉定望族廖氏:廖寿丰(1836-1901),字谷似,又字暗斋,晚年自号止斋,官至浙江巡抚,与其弟廖寿恒俱为晚清洋务派重臣。
廖寿丰最大的贡献是,创办了新式高等学堂“求是书院”,是日后远近闻名的浙江大学的前身。
这北厢屋门窗做成花格,可能是书房。
主屋朝东相对为仪门和围墙。
仪门门楣阳刻“后先辉映”及署款“光绪壬辰仲冬、“疁城廖谷似”。“疁城”是嘉定别称,而“廖谷似”就是廖寿丰。廖寿丰字迹今已不多见,能在重固一睹其书法风采,实为一件趣事了。
重固镇北市,通波塘东岸、庙泾桥北堍有法会庵。相传于元至正十年(1350)由僧人开山,原来名为戴坟庵,传系邑人戴诚甫所建,因旁有戴氏坟墓故名。
法会庵相传系青龙寺下院,原房廊十间,占地十余亩,尼众十人。清咸丰战乱时被毁。光绪十一年(1882年),里人朱丁氏建茅屋三楹复之。宣统元年(1909年)重固镇陆周氏等发起墓捐,遂将草庵改建为瓦房十间,增添佛象,遂重具规模。
沿福泉山路往西至重固中学对面,是福泉山遗址景区。
福泉山遗址因为有“福泉山”而得名。福泉山又名薛道山、覆船山,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约94米、南北宽84米、高7.5米。20世纪80年代,通过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证明福泉山主体是人工堆筑而成的高台墓地,共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各类文物达2800余件。福泉山完整地保留了距今6000年以来的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与战国、汉代等时期的遗址。
2010年福泉山遗址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被定为全国150处大遗址之一,也是上海市唯一一处国家级大遗址。它被誉为“东方的土建金字塔”、“古上海的历史年表”、“上海的发祥地”。
真想象不出,这一块长宽不足百米、高不足十米的人工小土堆,竟有着这么大的名声。但只要到遗址内的展示馆就能找到答案。
上到山上,草木茂盛,景色优美,文化遗址散落其间。
良渚文化时期的祭坛:在福泉山良渚文化层内发现了祭坛、积灰坑、介壳末和祭祀器物堆。
祭坛是远古的神巫和显贵举行祭天、通神祭祖活动的地方。祭坛南北长7.3米,东西最宽处5.2米,做阶梯状,自北而南、自上而下共有三层台面,每级升高约0.4米,各台面中间平整,周围散乱地堆积许多任意切割的不规则土块,
139号墓。其年代属于良渚文化早期,距今约4500年。
经考古学家发掘鉴定,139号属于一处人殉古墓。墓主人为一个成年男性,仰身直肢葬,有大量丰厚的殉葬品。在墓坑的东北拐角上还叠压着另一具人骨,经鉴定为青年女性,屈肢侧身,上下肢弯曲而分开,状似跪着倒下的样子,头向西北,在骨架背后有一口祭祀用的大口陶缸。可见前者是地位显赫的贵族,而后者地位卑微,与祭祀用品在一起,显然是殉葬的人牲,并与祭祀有关。(网格图片)
文化土层。考古学家在福泉山西北一方5.3米高的深坑里还发现了一大方夹着各种文化土层色泽的壁面,犹如一幅新石器时期以来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历史年表,最底层呈青灰色的为马家浜文化层,中间的黑色土层是崧泽文化层,上面的灰色土是早期的良渚文化层,接近地面的黄褐色土是晚期的良渚文化层。由此可见,远古时期的上海人——福泉山人,通过艰苦的生活磨练为上海古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原始福泉山人生活场景。

遗址景区东北部,还有重固抗日战争纪念墙。1938年6月22日重固抗日武装在镇北龙尖咀抗击日本侵略军,牺牲了40位勇士。

1946年6月22日,重固镇各界人士捐助兴建抗战烈士纪念塔,立于重固福泉山前半山腰。塔高二丈许,上端有原江苏省主席王懋功等的题字,下面是重固地区在抗日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烈士名录碑,刻有40位烈士姓名。自建塔后,每年都要在清明时节,组织学生和各界人士举行纪念活动,后塔身倾毁。解放后将嵌在其中的烈士名录石碑移至凤溪镇烈士陵园中。2010年10月9日迁回原址重新修建。
(2019年9月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