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战死,太子被俘,魏国宰相惠施为何还劝魏惠王向仇敌齐国称臣

本期话题

作为战国初年的最强国,魏国在公元前344年的逢泽之会上称王无疑是其霸业的辉煌巅峰。但是仅仅3年之后,坐在王座上的魏惠王便遽然跌落,甚至沦落到要想齐国屈膝称臣的地步?战国首霸,是怎么落得如此尴尬的境遇的呢?


公元前341年,一份加急战报被快马送进了魏国都城安邑,坐在安邑城里的魏惠王随即听到了噩耗:被他倚为干城的十万魏军精锐误入了齐国人的埋伏,在黄河南岸的马陵全军覆没。将军庞涓壮烈成仁,魏军主帅、魏国太子申也不幸沦为了齐国人的阶下之囚。

复仇,一定要让齐国人血债血偿!悲愤交加的魏惠王准备再起倾国之师东征齐国,于是召来相国惠施商议,惠王说:

夫齐,寡人之雠也,怨之至死不忘。国虽小,吾常欲悉起兵而攻之,何如?”——《战国策·魏策二》

让魏惠王想不到的是,惠施不但不支持自己的复仇计划,反过来却要求魏惠王褪下王服,向齐国屈膝称臣:

“臣闻之,王者得度,而霸者知计。今王所以告臣者,疏于度而远于计。王固先属怨于赵,而后与齐战。今战不胜,国无守战之备,王又欲悉起而攻齐,此非臣之所谓也。王若欲报齐乎,则不如因变服折节而朝齐,楚王必怒矣。王游人而合其斗,则楚必伐齐。以休楚而伐罢齐,则必为楚禽矣。是王以楚毁齐也。”
——《战国策·魏策二》

惠施提醒魏惠王,此次马陵之役已经不是魏国第一回吃齐国人的亏了。公元前354年,将军庞涓率领八万重兵包围赵都邯郸的时候就曾中过齐人的“围魏救赵”之计,在桂陵一战而溃。

而这一回败得比上次更惨。十万精兵片甲不回,魏国眼下连巡疆守土都已捉襟见肘,如果还要孤注一掷,与齐国搏命,风险太大了!可这覆军杀将的血仇又该怎么算呢?难道就打落牙齿和血吞吗?也不能够。

惠施建议魏惠王放低身段,推尊齐主为王。齐国称王,必将引起楚国的不忿。齐国刚刚同魏国打过大仗,军队尚未得到修整。倘若再接着与楚国较量,魏国今天的失败就是齐国明天的覆辙。

从理智上分析,惠施的建议无疑是审慎而务实的。但魏惠王真要接受这个建议——易以布冠,变服折节朝见齐主,恐怕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这得忍下多大的痛苦。要知道,就在三年前(公元前344年)的逢泽之会上,魏国还是风光无限的诸侯盟主:

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北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战国策·齐策五》

那时的魏惠王制丹衣,建九斿,乘夏车,称夏王。在天下诸侯面前俨然一副天子排场。而如今呢,被众人捧着的人却要沦为捧别人的人了。高下易位,尊卑逆转,而这竟然就发生在短短的三年之内!

可是,让魏惠王糟心的事儿还没完呢。转过年来,到了公元前340年,西邻秦国趁魏国战败势弱之机,命卫鞅(也就是后来的商鞅)为将,率军伐取魏国的河西地。魏惠王赶紧令公子卬率军前去抵敌。

双方军队摆开架势之后,公子卬突然接到了一封来自卫鞅的书信,信中说:

“凡所为游而欲贵者,以公子之故也。今秦令鞅将,魏令公子当之,岂且忍相与战哉?公子言之公子之主,鞅请亦言之主,而皆罢军。
——《吕氏春秋·无义》

信中,卫鞅言辞恳切。想当初游历魏国,仕途蹭蹬,公子卬是少数与卫鞅交善的魏国政要之一。卫鞅说,我之所以西游秦国,求取功名,无非为了有朝一日能再与公子把酒言欢。谁想到如今再会,你我二人竟成对面之敌!不如我们各言其主,令两国弭兵修好,以保全旧日的情谊吧。

魏国新败于齐,民困兵疲。此时若再与秦国构衅,无异于雪上加霜。可能是顾虑到了这一层,公子卬痛快地答应了卫鞅的请求。

就在双方罢兵回国的前夕,卫鞅提出要与公子卬当面话别。麾下将吏纷纷劝谏公子卬不可轻往,但坦荡的公子卬似乎对故交卫鞅并无戒心,径往与坐。

结果真就在会饮的酒筵上出了事儿!那个口蜜腹剑的卫鞅突然翻脸了,他利用公子卬的信任,埋伏甲士扣押了这位魏军主帅,群龙无首的魏军随即乱作一团,被秦军轻易袭破!

东困于齐,西破于秦。东西交困的魏惠王已经势穷力屈,难以为继了。迫不得已,他只得遣使以割让河西之地为代价向秦国卑辞请和。丢掉了河西,秦军的兵锋直抵黄河岸边。一河之隔的魏都安邑已经失去了最后的屏障。魏惠王被迫宣布放弃安邑,迁都大梁。临走的时候,他遗憾地说:

“寡人恨不听话公叔痤之言也!”
——《史记·商君列传》

想当初,宰相公叔痤在弥留之际曾经力劝魏惠王将举国之事托付于卫鞅。但惠王嘿然一笑,以为老公叔病入膏肓,信口雌黄。谁想到20年后故相的临终遗言竟成了魏国衰败的谶语。

世事真是瞬息万变。就在魏惠王的祖父魏文侯执政的时候,魏国还是举世无敌的最强诸侯。它的势力范围向西深入西河郡,将秦国死死地压制在北洛河的西岸。向东则征服鲜虞中山,攫取了赵国的腹心之地。时间才过去不到半个世纪,魏国的霸业便光芒散尽,从此沦为别国争雄问鼎的棋子。

究竟魏国衰败的祸根是何时埋下的?它又是怎么一步步走入这盛极而衰的困境的呢?

参考文献:

范祥雍《战国策笺证》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沈长运《赵国史稿》

杨宽《战国史》

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