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谜语文化的源头之一:摩形状物的动作、声音和绘画

摩形状物的动作、声音和绘画是萌芽的原始物谜、谐音和画谜。

远古时期,原始人类的模仿可能更早于说出来,模拟的动作与后世的动作谜、哑谜、舞蹈谜有不少相通之处。

中华谜语文化最初有一个动作表意阶段。原始人类在不会说话的时期,交流工具直接取自于自己的身体。人们通过头、脸、眼、口、手、臂、腰、臀、腿、足等部位的协调活动来表达心声,进行交流沟通。动作就如谜面,动作所表达的某个事物或某种意境就是谜底。在人们手舞足蹈的各种动作中,就蕴含着一个个深不可测的谜,这种谜也是中华谜语文化的源头之一。

在内蒙古阴山山脉发现多处岩画,展现了原始先民舞蹈的情景。据考古学家研究鉴定,阴山岩画早期始于一万年前,末期止于明清。一些舞蹈史家将阴山岩画归类为狩猎舞、祭祀舞、战争舞、娱乐舞等,这就是对描绘事物的摩形状物的分析,与谜语进行形象描绘归纳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谈到舞蹈的起源时,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古时代,舞蹈就充当原始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的起源是随着人类生产劳动而产生的。动作和节奏与生产劳动是密切相关的,不管是哪一种体力的生产劳动,人的手脚总是要活动的,手用以拍打,脚用以踩踏,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就产生有规律的节奏,再伴以呼喊或打击石块和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现了。模拟化舞蹈在原始社会最为突出。原始人类模仿大自然中的鸟兽情态,有些舞蹈还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我国少数民族中有许多舞蹈动作模拟相关动物,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等。傣族的《孔雀舞》,壮族的《扁担舞》,高山族的《杵舞》等,这些舞蹈或模拟鸟兽跳跃,或模拟生活动作。这些动作需要人们去联想、理解和共鸣,多少有点像动作谜、哑谜、舞蹈谜等花色谜,其中,模仿动作比较直观的很像描绘事物隐语,模仿动作比较复杂隐晦需要曲折思维的更像隐射事物隐语,由此发展演变为打哑谜。

就是依据人体动作的交流沟通,周文王创作出一则完整的哑谜。汉蔡邕撰《琴操·拘幽操》中记载周文王囚羑里示哑谜求救的故事:

(纣)囚文王于羑里,择日欲杀之。于是文王四臣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之徒,往见文王。文王为矉右目(注:男左女右,右眼代表女色)者,纣之好色也;拊桴其腹者,言欲得奇宝也;蹀躞其足者,使疾迅也。于是乃周流海内,经历风土,得美女二人、水中大贝、白马朱鬣,以献于纣。陈于中庭,纣见之,仰天而叹曰:“嘻哉,此谁宝?”散宜生趋而进曰:“是西伯之宝,以赎刑罪。”纣曰:“于寡人何其厚也!”立出西伯。

远古时期,原始人类模仿动物的叫声和各种事物的声音,则是用相同相似的声音来描绘事物。由此,逐渐演变成灯谜中的音扣,成就了事物谜中的摹声和文义谜中的谐音。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使用拟声词的地方有120多处。《诗经》305篇中,有拟声词者占53篇之多,将近1/6的篇目。如“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鼓钟将将,淮水汤汤”“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南山烈烈,飘风发发”等。这种运用拟声词模拟水声、虫声、鸟声、风声、玉声、金铁之音、劳作之音、车马之音、钟鼓之音等的表现手法,常见于后世的谜语。

探索灯谜起源,可以从我国早期的原始美术中寻找例证。大约在两万年前,我国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逐步形成。约前30世纪初至约前21世纪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相继为部落首领,产生了辉煌的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我国进入夏、商和东周时期。在这漫长的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不仅用语言来表达,还用图影来描绘事物。

1957年发现的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于1960年和1979至1983年期间,先后在出土的陶尊上采集到近20个陶文符号。学界普遍认为,这批陶文符号是现行汉字的初型或远祖,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其成型时期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五千年左右。这批陶文符号多为形象描绘事物。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9月连载了一组《仰韶彩陶主题图案》并介绍:1954年发现的西安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重要补充。它是公元前4800至公元前4200年的原始村落的完整遗迹。在半坡类型的彩陶中,存在大量动物、鱼、鹿等图案,另一些描绘天象的图案,应与原始农业生产有关,反映出史前居民对天文学的朦胧认识。有的采取写实的手法,将光芒四射的太阳与新月摹写于图中。描绘事物的写实图案是现代画谜的必备组件,没有这种图案,画谜也失去了立足的根基。从这个意义上说,原始的描绘事物的图案自然成为画谜的萌芽。还有一些神秘的人面图案,至今仍无法获知其确切含义。如仰韶文化中的人面含双鱼纹彩陶盆的图案,呈现为圆脸、直鼻、细目,头上戴有三角形的高帽子,嘴的左右两侧各衔一条鱼,额头两侧还各簪一条小鱼。这已经是附有含义的图案。它体现了原始人对渔猎生活的描绘和憧憬,其中的含义就构成了描绘事物或隐射事物的谜。

《仰韶彩陶主题图案》介绍说:1957年,在河南三门峡市庙底沟发现了仰韶文化和仰韶向龙山文化过渡类型的遗迹,考古学界称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经科学测定,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年代为公元前3900年前后。该类型彩陶中有以动物形象为主题的图案,包括各种形态的飞鸟和简化变形的鸟纹,以及写实的蛙纹。而比庙底沟类型稍早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图案,则以各种形态的鱼和简化变化形的鱼纹为特色,有时还配以模拟鱼网的图案。也有青蛙的图像,形态蹒跚,和游鱼同饰于陶盆内壁,相映成趣。

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介绍:“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一般是美观的。发展到了属于铜器时代的辛店遗址的陶器,纹饰较为复杂,纹饰间还点缀着犬羊的图形,有的还涂有人形纹。”

《文物》1984年第2期发表的成振国、张玉忠《新疆天山以北岩画述略》一文,介绍了位于新疆北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所发现的部分岩画。岩画表达出先古突厥人在这一区域从事游牧民族生活的特征。图影隐意是描绘事物隐语和画谜的胚胎。

王显春著《汉字的起源·陶符印记辨读》中刊载了两组商代遗址出土的陶符图。这些陶符既有描绘事物隐语的特点,也有隐射事物隐语的特点。《汉字的起源》将其作为“认识原始汉字”来记录。

(0)

相关推荐

  • 中国古代绘画(原始时期)佳作赏析

    我在学习了解中国画各个时期的绘画,在学习中把我了解的各个时期的绘画作品体会做一个翔实的介绍,使大家通过我这个博客对中国画有个更全面深刻的认识,也把作品上传和大家共同欣赏. 大家有什么建议和想法可以在我 ...

  • 仰韶文化的彩陶

    仰韶文化的彩陶

  • 仰韶彩陶主题图案(见识国宝•陶器篇④)

    之一:鱼.鸟.蛙 1957年,在河南三门峡市庙底沟发现了仰韶文化和仰韶向龙山文化过渡类型的遗迹,考古学界称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经科学测定,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年代为公元前3900年前后.该类型彩陶中有以 ...

  • 张自珍:伏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

    甘肃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 伏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 作者:张自珍(天水建筑设计院绿色农宅研究所) 一. 八卦的起源 八卦是伏羲文化的核心,它是从哪里来的?历数几千年,人们对八 ...

  • 对比光绪时的字典,《新华字典》彻底切断了中华文化的源头

    2017-10-03 20:00 作者〝老愚〞日前发表文章,对<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和1949年之后编撰的<新华字典>做了一个对比研究,赫然发现,原来<新华字典>在 ...

  • 考古重大发现,终于探明中华文明的历史源头与文化渊源

    (作者:赵辉)为了解开中华文明起源之谜,复兴中华文化,国家启动了一系列的考古研究工程,以期还原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产生历程与延绵不断的文化之谜.对此事关国家与民族的历史问题,不仅需要调动国家资源全力以赴, ...

  • 易经凭什么被称为中华文化的源头?这三点让人不得不服

    在中国文化历史的长河中,有着很多流传至今的优秀思想和典籍.比如<论语>.<道德经>等都是值得剖析和学习的典范.那么在这其中,<易经>却被大家成为"群经之首 ...

  • 成语是中华语言文化的精华,谜语则蕴含了无...

    成语是中华语言文化的精华,谜语则蕴含了无尽的幽默和智慧.[灵光一闪]超经典的成语谜语,让学习成语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开发智力.增强脑力.长进知识! [赞]60个经典成语谜语↓↓,强烈建议家长收藏,和 ...

  • 梳理,追溯中华文化的源头

    我们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精神,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不成为主流.即使是在我们自己这些华夏儿女当中,也是一个边缘的学科.冷门的学问,一个被认为是老古董.过时的东西,不被重视. 最近这二十年,传统文化逐渐地从儿 ...

  • 《河图》《洛书》没有秘密,非中华文化的源头

    刘牧在创作这些黑白点阵时非常清楚,在他以前,人们所说的<河图>,并不是这些黑白点,而是记载"天神言语"的天书.他认为从古以来所有的天书,所有的记载天神言语的<河图 ...

  •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易经>是一部积累筮占之辞的辩证法哲学书,约成书于西周时期,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该书阐述了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其包括<连山><归 ...

  • 儒释道哪个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儒释道均不是中华文化的源头.现在所说的儒释道,按时间创建顺序应该是道家.儒家和佛教,道家和儒家均是从春秋时期开始兴起的,而佛教在两汉时期才从印度传进,到魏晋时期才逐渐成型.中华文化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