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中国古代青铜艺术》青铜三大鼎

青铜,在中国古代主要是指铜与锡的合金,是人类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发明。远在5000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时期,中国古人即开始使用青铜制品。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是中国的青铜时代,青铜铸造达到鼎盛,辉煌灿烂,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进步。同时,作为礼乐文化的主要载体,青铜器用以“明尊卑,别上下” ,彰显、维护等级制度。

中国国家博物馆素以收藏中国古代青铜重器为世人称道。殷墟妇好墓青铜器、“后母戊”青铜鼎、“子龙”青铜鼎、“盂”青铜鼎、“天亡”青铜簋、春秋晚期蔡侯墓青铜器及战国辉县固围村青铜器,足以代表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历程各时期的重要成就。从中我们可以体味造型艺术、装饰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书法艺术演变的轨迹,并继而探寻创造这些艺术元素的源泉,即我们民族上承远古、绵延不绝的审美体系。

青铜鼎

鼎,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占据着特殊地位,不仅是宗庙重器,也是王权象征,人们习以“定鼎”、“迁鼎”之类词语,喻王朝之更迭,社稷之兴替。

本展览中有被誉为“中华第一鼎”的“后母戊鼎”,是迄今发现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庄严肃穆,仰之弥高,历久弥珍。

2006年回归的“子龙鼎” 是已知商代最大的青铜圆鼎,浑厚凝重,铸工精湛。

西周康王时期的“大盂鼎”,为晚清所出四大青铜器之一,器内壁铸铭长达291字,文中精辟指出商周易代的原因,总结了所谓“殷鉴”,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且铭文书风凝重,气韵生动,字字珠玑。此三尊大鼎高度均超过100厘米,在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之美的历程中昂扬矗立,泰山北斗。

大盂鼎

大盂鼎,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又称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1952年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

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器厚立耳,折沿敛口,腹部横向宽大,壁斜外张、下垂,近足外底处曲率较小,下承三蹄足。器以云雷纹为地,颈部饰带状饕餮纹,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样,雄伟凝重。器内壁铸铭文19行291字,记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贵族盂之事。

鼎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

后母戊鼎

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青铜文化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后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

201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后母戊鼎亮相时的标牌为后母戊鼎。“司”“后”之争也由学界扩展到社会争论,中国国家博物馆称“后母戊鼎”,而在其出土地殷墟、中国文字博物馆,它的释名为“司母戊鼎”。

子龙鼎

子龙青铜鼎 商后期 传20世纪20年代河南辉县出土 别称:子龙鼎

尺寸:通高103厘米;耳高22厘米;腹高43厘米;足高36.5厘米;口径80厘米

据传,子龙鼎系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后流入日本,又辗转至香港。2006年4月,在中央财政设立的“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的支持下,中国国家文物局将子龙鼎征集回国。

1956年殷墟后冈圆形祭祀坑出土的戍嗣子鼎,尽管通高不及子龙鼎的一半,但轮廓极为相仿,其口沿下的饕餮纹构造几乎相同,只是前者的饕餮纹间没有设置龙首装饰。而1990年殷墟郭家庄M160墓出土的圆鼎,形制、纹饰也同子龙鼎接近。北大历史系教授朱凤瀚指出,通过形制学角度分析,子龙鼎的年代应该在商晚期偏晚,近于商末。子龙鼎应该划归商末帝乙、帝辛(纣)或周初武王、成王时期。

(0)

相关推荐

  • 殷墟 · 青铜之光

    中国出现冶金术或青铜器的的时间比较晚,但却发展的很快,除了那些简单浇铸就可成型的小刀和箭头,在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陶寺文化出现了使用内外复合范铸造的铜铃,在三千多年的二里头文化出现了结构复杂和有精美纹饰的 ...

  • 代青铜器上的蝉纹之美

    夏商周三代是我国青铜艺术最璀璨时期,目前所见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数以万计. 我国古代青铜器有着端庄凝重浑厚古朴的造型 ,制作精美的纹饰夸张而丰富,特别是蝉纹.饕餮纹.夔龙纹.凤鸟纹等都在中国考古史和美术史 ...

  • 三星堆面具在殷墟青铜器上的反映

    小编上个月走访了殷墟.三星堆和金沙几个遗址博物馆,有了更多一些感悟.可能会不定时发一些文章.笔者很早就提出三星堆青铜器是与武汉盘龙城和殷墟青铜器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并进而在<发现夏朝>书中 ...

  • 邮票上的青铜器-中邮篇(7)国之重器-司母戊鼎

    原创 魔都斑马 集邮者 特63-殷代铜器共八枚,司母戊鼎是其中的第八枚,也是最后一枚: 4分 父戊舟爵 300万枚 4分 亞觚(gu) 300万枚 8分 举父乙觥 450万枚 8分 斝 450万枚 1 ...

  • 商王陵 · 大鼎传奇

    从1934年起,梁思永先生领导对侯家庄殷墟王陵区的考古发掘,相继发现了8座被认为是商王陵的大墓,还有2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和陶器. 不过,殷墟出土的文 ...

  • 国博八大青铜器

    国博八大青铜器

  • 国博展览|中国古代玉器艺术

    国博展览|中国古代玉器艺术

  • 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颜色釉瓷艺术

    颜色釉是指涂施于瓷器表面用以装饰的各种色釉,包括高温颜色釉和低温颜色釉.品种有单色釉,如青.白.黑.红.蓝.黄.绿.紫等,以及多色釉,如窑变.炉钧.洒蓝.仿其它质地的釉类和仿古釉等.    唐.五代及 ...

  • 走近中国古代陨铁艺术

    大家看都是陨铁,而内在的五脏就是元素,表面的模样就是四大特征,气印,溶壳,流纹,微弱磁,不管你在怎么像,没有五脏内服也是虚有其表,内在五脏,外在模型,心脏千分之一的生在右边一个道理,就算有点未知的成分 ...

  • 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精粹——清代玉器

    根据清玉的遗存情况,按用途为六大类,而历来被赋予特殊地位的礼仪用玉,在清代多古朴粗糙,所显示的工艺水平完全无法同其它类玉器相比,故清玉分类中没有单独作为一类. 由于乾隆比较喜欢奢华和攀比风格,所以清代 ...

  • 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精粹——明清家具

    追溯明代家具制作,明代家具的制作灵感来自汉唐时期,经典明式家具主要应用于宫廷及官宦之家,其形制则在浑厚古朴之中增入诸多华美艳丽的雕饰以展示其贵 族气象,在家具中中极见当时文人追崇古朴自然.不尚浮华的风 ...

  • 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精粹——大明宣德炉

    "风磨铜"含锌量也许不够,色泽也未必够灿烂,所以铸造"宣德炉"时又往里加入倭铅(锌).黄金和白银,这才产生出了黄金般澄亮光辉的铜锌金银合金,也即"精铜 ...

  • 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精粹——成化青花

    玩瓷器的人都知道大明成化瓷器的珍贵,但成化时期到底制做出多少精美的成化瓷器,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从专家到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引用这段史料来回答,<明史·食货志>概括性地叙述 ...

  • 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釉下彩瓷

    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览位于四层北17展厅,按中国古代瓷器的釉色和装饰分为三部分陈列,第二部分为釉下彩瓷艺术,共展出46件唐宋辽金元明清时期的釉下彩瓷器.元代青花云龙纹罐. 釉下 ...

  • 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釉上彩瓷

    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览位于四层北17展厅,按中国古代瓷器的釉色和装饰分为三部分陈列,第三部分为釉上彩瓷艺术,共展出33件明清时期的釉上彩瓷器.清乾隆蓝地粉彩花卉包袱尊. 釉上彩 ...

  • 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颜色釉瓷

    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览位于四层北17展厅,按中国古代瓷器的釉色和装饰分为三部分陈列,第一部分为颜色釉瓷艺术,共展出56件从春秋到清代的颜色釉瓷器.明宣德孔雀绿釉高足碗. 颜色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