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携歌妓拜访高僧,众僧大怒,他淡定写下一首词令对方哑口无言

曾经有很多人说,这宋词其实是妓家文学,“殆不为过。食色性也”,即便是名震天下的大文豪也难抵声色之欢的诱惑,唐宋八大家皆是如此。

比如一直以以公允、正派的形象示人的韩愈,其实他的妓妾之乐开展得尤为火热,所以虽然他的文品很好,但是人品却一直受人诟病。

但同样风流的苏轼,却在文品与人品中做到了双丰收,别人蓄妓是玩火,他蓄妓则成了文采风流的必要象征。

其实大家不必太过介怀,毕竟宋代歌妓的服务项目与服务对象与大家所想象的有着天壤之别,宋时的歌妓就像是街头艺人,那个时候就是流行“文人填词、歌妓唱词”。

况且我认为能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全民偶像苏轼应该不会是那种人。

不过呢,苏轼虽不至荒唐,但风流不羁却是真的,比如他有一次突发奇想,就想玩点刺激的,于是带着一位貌美如花的歌妓带进了杭州净慈寺,说是要拜访大通禅师。

别说是寺庙,就是普通人家,连家门都不太愿意让妓来回出入,何况这是佛门圣地。但这大通禅师平时与苏轼私交甚笃,以为他喝醉了,虽然很生气,但也很无奈。

但这让净慈寺的大小僧徒都非常气愤,无一不恶狠狠地盯着苏轼,如果不是在寺庙中,估计就要来一场恶战。

而且这大通禅师也是真的生气了,平时不动声色,这次愠色都爬上脸,很不高兴。苏轼一看这情景,竟不以为然,于是很淡定地写下一首词作,然后交给随同而来的歌妓吟唱,顿时禅院里飘起了悠扬的墨香。

这首词作就是《南歌子》:

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眨眉。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

大概的意思就是劝说僧人,告诉他们自己也只是逢场作戏罢了,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携妓而行如何,佛门圣地又如何,在有限的人生里,做到问心无愧,只要心中豁达明净,世俗之事也就无谓争锋了。

歌妓唱罢,众僧人都被对的哑口无言。如果此时他们再有什么不满,那么就说明承认自己心中不向佛了。

无论做什么事情,这大文豪苏轼都是那么令人佩服,就连搞恶作剧都在显摆文采。

连林语堂都说:苏轼已死,但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读苏轼的词,可以医心;品苏轼的人生,让人奋发。

这本《苏轼词传》中不但收集了苏轼的诗,还让我真正了解他的一生,读懂了他的豁达。

当我走近这位“性情中人”,再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诗句,便有了一种“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怀、豁然与洞明。

我读的这本《苏轼词传》中选取了苏轼一生中所作的词和诗。

难得的是,这本书还以苏轼的词为主题,从当时的社会观念与时代背景出发,对苏轼的生平际遇、诗词艺术、社会活动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现了苏轼以文传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文笔华丽而不浮夸,如此心静方能品人间至味。

书中用唯美深情的妙笔将苏轼的一生娓娓道来,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能从东坡的生平中体会到他作词时的心情,从而更加了解这位诗词大家的超脱心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