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国时期灯谜流派——双谜

双谜即指福州双谜,流行于福建省福州地区。双谜源于清中叶诗钟的分咏,也吸收了对联的特点。清政治家、思想家、诗人林则徐作了一则双谜:

心欲春风还李者,眼穿秋水种杨人(古人二)桃应、柳盼(《中华灯谜纵横谈》载池晨光文《诗风谜骨韵悠长》。上联用投桃报李之典,下联用隋炀帝东游史事而得底。)

清末民初,诗钟风行带动双谜发展。福州文坛谜界将福州方言语音融入灯谜,倡起双谜的创作。双谜的谜面和谜底各有两句,有如对联,要求平仄交替,对仗工整,分别扣合。谜面有三字对、四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八字对不一,可用成句,也可自撰。谜底大都取二字或三字的词,也自成对式,分别应合谜面对句。双谜设有太极、错履、卷帘、落帽、献靴、比翼等24个谜格。而常见的是会意法,谜作如:

绪景似麻字难楷,体态如絮香易残(植物二)无心草、没骨花

双谜的形式虽然雅致,但由于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不懂福州方言的人无法猜射。为了冲破语言的束缚,推而广之,民国时期对双谜进行了不断改革发展,在遵循基本格律的前提下,创作出不受语系地域限制的能同各地相通的双谜。如1947年出版的《象棋新谱》中刊出的两则征射双谜:

悬金天半龙机奥,敲玉帘前鹤梦清。(太极格,象棋谱二)桔中秘、弦外音(林幼如)

廿三弯四点,十七两八钱。(字二)馬、兵(林幼如)

(0)

相关推荐

  • 【灯谜赏析】早已定亲别声张(字)

    [灯谜赏析] 早已定亲别声张 谜目:字 谜底:樟 制谜:邯郸 任志广 赏析:张家口 郭忠 "早已定亲别声张(字)樟"是邯郸任志广被谜友津津乐道的一则旧谜.在百度上可以很容易搜到,遗 ...

  • 清代民国时期灯谜流派——北派

    我国明代贺从善<千文虎>书序中提到"独脚虎",为古代灯谜创作之一法.其主要特色是自撰七言句为面,讲究平仄协律而富有文采.但此法运用较少.到清代中叶,北京谜人为了避免谜作 ...

  • 清代民国时期灯谜流派——南派

    长期以来,灯谜并无宗派之说,自从北派谜形成后,相对而言,灯谜界就把使用传统制谜手法的灯谜统称为南派谜,又称南宗谜.南派谜的基本风格是:谜面多采用现成的古文句.古诗词句或其他面句,在扣合文字的机巧上下功 ...

  • 清代民国时期灯谜与其他文学作品交相辉映

    清代民国期间灯谜兴盛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灯谜被小说.戏剧.笔记等文学作品广泛运用,猜谜赏谜融入故事情节,既体现出灯谜的文学才艺,又使灯谜得以广泛传播,深入民众之中,由此亦可见证制谜猜谜已成为当时比较普遍的 ...

  • 元、明、清代及民国时期灯谜逐渐形成体系

    元.明.清代及民国时期,灯谜承前发展,渐成大观,制谜方法不断创新,谜目不断丰富,谜格不断创新,使灯谜逐渐形成体系.谜人总结创作经验,探讨灯谜理论,有了多方面的体会和归纳.谜事活动也随着城乡经济的日益繁 ...

  • 清代民国时期全国灯谜形势

    清代民国时期的谜事活动甚多甚广,<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2月出版)汇录甚多.书中汇编近两千种地方志中的有关民俗记载的材料.所涉及的地方志以清代和民国的版本为多. ...

  • 清代民国时期北京的谜社

    北京为皇家京都,由于"地利"而具有特殊的风采.晚清民初,灯谜大盛,谜家们相互交流,切磋谜艺,结社之风大盛,先后涌现出数十个谜社. 南社是北京历史悠久的谜社.赋笋斋主人<龙山社 ...

  • 清代民国时期山西的谜社

    1921年前后,张友渔.张鉴秋.祁慎书等,在太原第一师范学校成立廋词社,研究制谜打虎之道,制谜极多.1923年,太原张友渔.何春生.吴绥之.武介石.马乾符.曾子文.张子渐.罗眉仙.陈孟同等几位打虎老手 ...

  • 清代民国时期上海的谜社

    上海的谜会活动,早在清咸丰年间已相当流行,到同治.光绪年间尤为盛行. 清同治.光绪年间,上海南市成立玉泉轩谜社.杭州人葛元煦(理斋)<闲情小录初集·文虎>之跋文介绍:"自寄迹沪渎 ...

  • 清代民国时期江苏的谜社

    古城帝都和江南繁华之地的江苏诸城市,谜社活动非常兴盛. 明末清初著名谜家黄周星,好结社与文人交往,在杭州集寻云榭社,广陵(今扬州)集木兰亭社,金陵(今南京)集古欢社,以诗酒廋词相娱.江山风月主人在&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