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十讲“为政”之终结篇

各位朋友大家好,第十讲来了。

如果每次都想及时听到宝利老师的更新,就点击题目下面“语道文心”四个蓝色字关注,或者长按文章最下面的二维码关注即可。以往各期可以点公开众账号主页中右上角的小人标志,然后点击“查看历史消息”即可缓冲出来。谢谢大家点赞、关注、转发! 

《论语》的第二章也即将结束。看看孔子在为政篇的最后是怎样总结的,今天我们一起看看为政之终结篇。

在这句之前,连着有三个人问到治国的问题,这三个人分别是,因为勤学好问成为“显士”的学生子张、在孔子去世后亲自写诔文的君主鲁哀公、位高权重的鲁国公卿季康子,孔子侃侃而谈,头头是道,直把这三个人说的心服口服。所以就有了这句:有的人问孔子,你说了半天,那你为什么不出来为政呢?你指导君臣弟子,那不如你自己也干一番事业好了。

我们知道孔子做的最大的官就是鲁国的大司寇,相当于现在的公安部部长,然后“鲁国大治”,就是鲁国一下子被治理得非常好。所以孔子是理论家,也是实践家。因而对这个问题孔子的答案显得特别高屋建瓴。他直接引用《尚书》中的话,孝呀,只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延及影响到政治上去。你看,如果把社会风气带好了,也是参与了政治呀,何必一定要做官才能叫做为政呢?大家看人家的这个高度!

其实仔细想来这个道理很站得住脚,如果每个人的品质都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个人把自己当做一个为政者,那么社会风气大振,一定会政治清明,国家昌盛。昨天看到一篇文章,对中华文明的衰败给出一个很有力量的解释,那就是拥有与文明兴衰现实命运捆绑的利益阶层彻底消亡了,用大白话说就是坚持中华文化信仰并愿意为之献身的人没有了。

孔子在为政篇的结束语录里再次强调了信和勇的概念。

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能干什么!言而有信是为政为人的重要特质。如果朝令夕改,那政治容易失信于民,最后混乱不治;人如果言而无信,别人无所适从,最后失信于人,自己没有立足之地。就如同“狼来了”的小孩丢了性命,“烽火戏诸侯”的君主丢了国家。

孔子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古代的车子,车体前端伸出一条或两条直木,称为车辕,与车辕前端相连接的,架在拉车的牲口背上的曲木,称为车衡。车辕前端与车衡相衔接的部分是輗(读音为ní)。大车指的是牛车,机动性差但载重量高。軏(读音为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端与车衡相衔接的活销。小车指的是只有单匹或两匹马拉的车子,机动性高,但载重量低。没有輗和軏这么一个微小的构件,车子就不能行走。用这个比喻说明一个人有才华,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但不具备信德,就象古代的车子,不过就是少了车辕横木上的一枚小小的活销式衔接结构,就无法负重远行。

中国的鬼和西方的鬼不一样,中国的鬼指的是祖宗的灵魂。祭祀鬼就是祭祀祖先。第一句说如果祭祀的时候不好好祭祀自己家的鬼非要去祭祀别人家的鬼,那就是谄媚拍马屁。哈,孔子真是个幽默的老头呀。下一句讲见到需要你挺身而出的事情你却袖手旁观,那是怯懦。连起来讲就是你去拜不应该你拜的鬼神那是你心存非分之想,你见到应该做的事情却不做,那是你太怯懦没有勇气。都太差劲了!

这就是孔子在为政篇里的总结,要有大信大勇才是一个合格的为政者,而每一个都可以是自己范围的为政者,所以这也是孔子对每一个人出的要求和希望。他把为政的范围从一般性的政治行动拓展到普遍性的关系行为上,这才是政治的根本。为政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政治稳固,不是为了民众服从,而是为了使所有人的所有行为都能做到“政”,这样的政治,才是理想的政治。下面一起读这三则:

来听一听宝利老师讲解,

背得快!

精神食粮,补气养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