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他们是虽然他们是平凡的,也堪称英雄 ——《绿色的原野》读后感
一位十八九岁的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张小宇,带着对家乡深沉的爱,带着对教育深切的爱,义无反顾回到家乡任教,又毅然放弃在中心校工作的机会,选择了一个平凡普通的中学。然后本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极高的工作激情,面对各种压力,百折不挠,积极倡导并引领了一个乡村学校的教育改革,最终如原野上的小草,一株两株三五株,终成苍茫碧绿的原野。
看完《绿色的原野》,合上书,一股清新的感觉在心头流淌。是啊,书的内容就如同书的封皮一样,清新;书的文字就如同书的作者张海源一样,纯净。想想,由于文字认识张海源,已是数个年头。数年间,不论何时、何地见到张海源,他总是斯斯文文的或站或坐,慢声细语又不失钢火地说着,从第一印象起,就是一个印象了: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其实,在《绿色的原野》的过程中,常常会被张海源如同清泉般的文字所感动,也常常被张小宇所遇到的事情所感染。整片小说故事情节并没有起伏跌宕的大开大合,也没有激动人心的豪言壮语,更多的是用平实的语言通过场景、对话、事件的描述来展现了张小宇刚参加工作的激情、教改的坎坷、无私的付出、被人的误解,以及在工作中碰撞出的爱情的火花,字字珠玑,句句圆润,读起来让人舒适,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低调、平和,又闪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就是作者在记录着自己,在诉说着自己,在反思着自己,在反思中提升自己,“吾日三省吾身,”韧劲、激情、谦虚,最终造就了张小宇,也成就了《绿色的原野》。
每当看到张小宇和学生一起上学、放学,和李哲爬山、手把手教他写作,后来,又在撤点并校后为了学生上下学的安全,每天和刘静老师一个当学生队伍的“头”,一个当学生队伍的“尾”,每天护送学生回家,特别是暴雨造成的洪水漫过漫水桥,张小宇不但细心地想到了用绳索护卫学生过河安全的办法,还奋不顾身跳进河里第一个淌水试水,给学生“趟”出了一条安全的生命之索。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更是学生生命中的保护神。在张小宇的身上,这个称号被诠释地一览无遗。每读到这样的章节,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想起电影《凤凰琴》,虽然这两个故事的内容不属于同一时代,一个写的是民办教师,一个写的是正式教师,但是两者之间的内涵何其相似!张小宇就如同那位余校长一样,“小人物”大格局,就是如赵静雅老师,也是卑微却不卑劣、平庸而不恶毒、聪明却不狡诈。他们也是凡人,视名利并非淡如水,看事业亦非重如山,而是本着生存的本然、做事的本分、为人的本真和内心深处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具有了比一般人更加宽广、更加高大的情怀,因为这份情怀的支撑,让他们在困难的境地中也不忘教师的根本,而忘记了自己。《凤凰琴》也好,《绿色的原野》也好,余校长也好,张小宇也好,都是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我将无我,不负教育,不负人民。《绿色的原野》中的张小宇、刘静、杨洪杰、赵静雅……不正是千千万万教师的代表吗?正是他们如同默默的小草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三尺讲台“枯燥”的工作,才有了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芳草连天碧无边,春色就在春草中。
在这里,想用一句话代表我对教师的敬意:他们虽然是平凡的,但是也堪称英雄。致敬,张小宇!致敬,张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