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与中医
俗话讲得好,柴米油盐酱醋茶。喝茶,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是我们许多人每天必修的功课。
今天我就讲讲饮茶与传统中医和中医养生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茶是个好东西,正如唐朝王敷在其《茶酒论》中说:茶为百草之首,万木之花。早期,茶常称为荼、槚、苦菜等,也有茗、荈之称。早在近二千年前的中医学第一部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把茶称为荼草或苦菜。明朝中药学巨典《本草纲目》也称茶为“游冬”,是因为茶经历了冬春;而称之为“苦菜”,则是因为一般茶味苦。其实,我们常喝茶,虽有苦味,但往往苦后复有甜味,可以说是“先苦后甜”,所以《诗经》中说,“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茶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料,它还是一味很好的药物。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文献资料已经记述了茶的医疗作用。《神农本草经》认为,茶能助消化、安神、使人耳聪目明。《名医别录》中记载茶能治疗腹泻。唐朝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说,长期饮茶“令人有力,悦志”。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试茶》中,写有“北窗高卧鼾如雷,谁遣香茶挽梦回”的诗句,正说明茶的醒脑提神功效。元朝《汤液本草》介绍用茶治中风昏溃,多睡不醒;《日用本草)记载饮茶能“除烦止渴,解腻清神”,并称茶叶有医治痢疾与头痛之效。清代《本草备要》中说,饮茶能解酒食、油腻烧炙之毒,利大小便,多饮消脂。此外,《本草拾遗》记载用鲜茶叶捣汁涂治疖肿等等。
总之,我国历代用茶治病和养生的文献记载和民间经验是极为丰富的。早在唐朝,顾况在其《茶赋》中已对饮茶的作用归纳为,“滋饭蔬之精索,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霄之昏寐。”现代药理通过对茶作用的多项研究,证实古代文献中所记述茶叶的提神除疲、生津止渴、解腻消食、强心利尿、消炎解毒、收敛止泻等功效,都是有科学根据的。
自古在我国人民同其他国家人民进行经济、文化等交流的历史过程中,我国的茶叶曾经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的茶叶曾通过古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海上路线源源不断的运往世界许多国家。
比如日本,是较早也较多受到中国饮茶文化影响的国家。早在唐朝,日本派遭了一批又一批的“ 遣唐使”、留学生到我国。他们回国时,带走了我国的多种茶叶、茶具等。另一方面,唐朝高僧鉴真带领众多徒弟东渡日本传播佛学与中国文化,其中茶文化是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唐朝是我国茶叶和饮茶习俗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以茶圣陆羽和他的茶学专著《茶经》为代表。
据王辑五《中国日本交通史》记载,“茶道亦为唐汉文化移植于日本者之一,当奈良时期(710~784年,相当于唐朝德宗期间),茶已传入日本,惟仅供药用。”我国饮茶的习俗传入日本后,衍发了一些有趣的风情,其中有所谓“茶寿”者,据说是对108岁老寿星祝寿的称谓,因汉文“茶”字的结构为甘和八十八,也就是说,甘加八十八正好是一百零八。
我国茶叶也很早就通过古丝绸之路输入欧洲。据17世纪一位英国作家比普斯记载说,他的妻子用我国的茶治疗伤风感冒是颇为有效的。
附:夏季养生茶方
1、解暑祛湿茶:取绿茶、冬瓜皮各适量混合,泡水如茶饮。
2、解暑败火茶:取绿茶、金银花、菊花各适量混合,泡水如茶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