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阳治痘趣案
【出处】 〔清〕王堉《醉花窗医案》。
【原文】 乙卯夏在都,一日将直①圆明园,衣冠而出,将登车,忽一老妪跪车下,自言伊孙病痘甚危,闻老爷善医,敢乞一救小孙之命。余恐误公,辞以本不善医,痘疹尤所未习,使之再觅他医,而妪涕零如雨,挥之终不去,叩头几见血,旁多代为请者,无奈,急随之。走不数武②,已至其家,盖右邻有乳媪,日在街望,阍人③告之也。视之,乃一男,约四五岁,见其痘形平板,色不红润,手足发厥,且时作泻。法在危险,而颗粒分明,大小匀称,且日进粥三二碗。余曰:“气虚不能托送,又过服寒凉,以致不起。”问:“几日?”曰:“十日矣。”视所服之方,则芩连之属类多,因示以六味回阳饮(方:附子、炮姜、甘草、当归、党参、肉桂,加胡淑、灶心土),其家问几服?曰,须二三服乃可。随言随走,连日公忙,几忘其事。又一日雨后,不能远出,闲到门外,前妪抱儿而至,投④能作谢。余方忆其事。戒之曰:“痘后之风,当谨避也。”妪遂携儿而返。
【注解】①直:通“值”,值班。②武:半步。③阍人:看门人。④投:到,临。
【白话文】 乙卯年夏季在京都,有一天要去圆明园值班,整理好衣帽出去,刚想登车,忽然一个老妇人跪在车下,说自己的孙子患了痘疹很危险,听说老爷擅长医术,请求我去救她小孙子的命。我怕耽误了公事,推辞说不擅长医术,尤其痘疹特别不熟悉,让她再找别的医生,而她泪水如雨,始终不离开,磕头几乎出血,旁边有很多人代她来请求,无奈,赶紧跟着她。没走几步,已经到了她家,因为右边邻居有奶妈,那天在街上看到,看门人告诉她了。我看了一下,是一个男孩,大约四五岁,看到他的痘形平板,颜色不红润,手脚发冷,而且当时还腹泻。情况危险,而痘疹粒粒分明,大小匀称,而且每天吃两三碗粥。我说:“气虚不能托送,又服用太多寒凉的药物,所以导致痘疹起不来。”问:“几天了?”说:“十天了。”看他服用的方剂,大多都是黄芩、黄连之类的药物,所以给他开了六味回阳饮(方:附子、炮姜、甘草、当归、党参、肉桂,加胡淑、灶心土)。他家人问:“服多久?”说:“两三帖就可以。”说完就走了,接连几天公事很忙,几乎忘记这件事。又有一天大雨之后,不能出远门,没有事到门外走走,先前的老太太抱着孩子而来,到我面前道谢。我才想起这件事。告诫她说:“痘疹之后要小心避风。”然后她就带着孩子回去了。(郁东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