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记》:包容不同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认知
一、
一个人的心越大,他的痛苦就越小,一个人的格局越高,他所纠结的问题就越少,人生的思维和态度,很多时候都取决于自己所处的位置和环境。
人很容易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束缚了自己的思维,网上有这样一个很有趣的概念,叫做“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的区别,这两种看似不同的思维决定了不同的人生,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何尝不是不同的环境决定了不同的思维呢。
就像《庄子》中的那段话一样:
蝉和斑鸠讥笑北海大鹏,说:“我蹭了一下飞起来能冲上树梢,有的时候飞不到树梢上面就落下来,何必要到九万里之外遥远的南方呢。”
蝉和斑鸠到郊外,一天就能走个来回,晚上的时候早餐甚至还没有消化,肚子还胀鼓鼓的。如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就要准备隔夜的粮食,到千里之外的地方要聚集三个月的粮食,而这两种在树梢打转的小鸟,又怎么能够明白大鹏的道理呢。
不同的环境塑造了不同的眼界,也塑造了不同的认知和思维,就像蝉和斑鸠与大鹏之间的距离。
这无关乎对错,但是在不同的态度之间却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面对这世间不同的人生态度之时,学会包容,学会体谅,更重要的是学会调整不同认知之中存在的问题。
体谅的是别人的认知,调整的是自己的态度。
《小窗幽记》之中有一句话,叫:高明性多疏脱,须学精严;狷介常苦迂拘,当思圆转。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见识高远的人大多性情疏朗、放荡不羁,这些人必须学会精细严谨的作风。而孤傲耿直的人常常会受到迂腐礼教的束缚,这些人一定需要学会思想活跃,学会变通。
见识高远的人大多性格疏朗,就是因为他们的经历以及他所处的状态影响了他看问题的态度,这样的人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太过于放荡不羁。
所以需要适当严谨精细适当调节,而孤傲耿直的人常常受到迂腐的礼教束缚,这样的人倒需要思想活跃一些。
人生念头中存在的错误,不仅仅是自己主观的问题,更是和他的处境以及认知有所关联。
经历的越多之后,越能体会到这样一句话:
对于很多人来说,他所犯的错误并不是主观存在的问题,而是整个成长环境以他的经历共同塑造的一个局面,当我们看到自己不顺眼的事情,与其去责怪别人的同时,倒不如去体谅别人,这样才能平衡角色之间因为处境差异而带来的问题。
二、
有的时候当你去责怪一个人的时候,不如先稳住自己的情绪,多想想他所经历的路。
总结来说,就是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都应该做到二点:
其一,就是摆脱环境因素给自己带来的思维禁锢,才能看到当下所看不到的世界,并且调节适度。
就像我们所说的一样,当一个人心大了之后,他的痛苦就会越小,而当一个人身处于痛苦之中,倒不如换一个角度让自己尝试一些新鲜的生活或者不同的状态。
比如说多读一些书,多走一些路,多经历一些人,再回头看自己所经历的路,当你心大了之后,曾经的那些痛苦自然会迎刃而解了。
然后在认知自身问题的基础上,以相反的状态去适当调节。
一个见识远大的人性格疏朗,这固然是好的状态,但是不管一个人是放荡不羁还是固执于礼教,都应该用相反的态度适当地加以调和。
《道德经》之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认不清自己的问题,所以能够站在另外一种角度,看到自身所存在的缺陷,并且适当的调节和弥补,不仅能够释怀自己心中存在的纠葛,也能够在调和适度之后,让自己的人生达到前所未有的平衡。
其二,就是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批判别人的生活。
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一样,一个人所做的选择和他面对事情的态度,往往和他的经历以及他所处的环境有关,我们不了解这个环境,自然也不了解他为什么去做这件事情的初衷。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体谅,否则一个见识高远的人虽说能具备性情疏朗的态度,但是他却会嘲笑性情耿直之人的迂腐。
一个人可以散发自己的光,但不要吹灭别人的蜡烛,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底线。
作者|国学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