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绿色发展的不同路径:浙江绿色发展初探(之二)
【经岚观察】18037
实现绿色发展的不同路径
——浙江绿色发展初探(之二)
文/李志青
绿色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其本质是根据本地情况探索不同的绿色发展路径和绿色发展模式,具体而言,在“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和“政府+市场”的不同选择中,没有“最好”的发展路径,只有“最合适”的路径。
安吉碧门村,是一个“工业村”,村中的主要产业是竹制品加工,1992年台湾客商带来技术之后,尝到甜头后,整个村子家家户户制作竹凉席,遍地开花,最多时将近170家家庭作坊,赚了很多钱。因此,碧门村的经济结构以“私营经济”为主,给我们讲解的村支书就是在90年代第一批致富的私营企业主。集体经济占比较低(基本没有),基层政府也基本不参与私营经济的经营过程,而是由行业协会来制定相关的标准,包括互联网+的最新经营方式,也都是由私营企业自身探索并执行的。那么,在这样一种缺乏集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环境中,如何才能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过程总推动绿色发展呢?毕竟,保护生态环境,解决外部性问题非常需要外部资源的介入,包括制度资源和物质资源。值得注意的是,碧门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在依赖于私营企业的同时,也在逐步推动集体经济的发展,比如,在村中劳动力转移到加工业后,造成大量土地的实际抛荒(村支书家自身就是如此,没有人管理的情况下在耕地上没有收入),最近几年开始,村集体开始利用土地流转的方式集中耕地资源,然后将耕地转租给外来公司统一经营,如举办油菜花节等。这样一来,每年的集体经济盈利也可以给每家每户每年带来了几千块的分红(村支书家为例)。这里面的部分收益也支撑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总体上看,在碧门村,美丽乡村的绿色发展之路可以归纳为“市场主导”的经营模式。
再来看安吉的“余村”,如上所述,余村的经济在历史上是以采矿(石)为主,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特征,决定了集体经济在村经济中必然占重要的一席之地,因此,在当时做出告别传统产业,走向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道路之时,基层政府在里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包括争取各方的支持来投入生态环境保护,同时解决村民的收入问题等等,要做到这么大的转变,没有一个强力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在余村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转型过程中,体现为各种政策扶持的政府参与的确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余村考察过程中,可以看到在主干道两侧的居民家庭门口,挂着形似银杏叶的五角星“小锦旗”,评选星级“美丽家庭”,并对五星的美丽家庭进行奖励。这种评选美丽家庭的社会治理手段显然带有浓重的“政府主导”影子,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余村的绿色发展之路对政府角色的高度依赖。
衢州的绿色发展又是怎样一种模式呢?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是衢州近年来在绿色发展上的重要抓手,自2014年成为浙江省绿色金融改革试点后,衢州针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开展绿色金融创新,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创新之初在于,在绿色保险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一是针对农村养殖业推出了“生猪险”的绿色保险产品,二是针对化工制造业推出“安全环境责任险”。这两个险种的共同之处在于,地方政府通过保费补贴的方式,激发市场主体参保积极性,从而取得较好的成效。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衢州所走的其实是“政府+市场”的绿色发展模式。一方面,由政府出面,确定适合于衢州发展需要的绿色标准,包括明确绿色金融的市场标准和范围等;另一方面,政府出资来鼓励和培育、创造绿色发展的市场需求,提高绿色发展的市场竞争力。这样一来,在一段时间之后,政府逐步退出补贴和支持,绿色发展可以在竞争力的支撑下找到自身发展的空间。根据衢州对绿色金融发展的规划,未来绿色经济金融产业本身就是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李志青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