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大学士

我们在观看清宫戏时,经常会听到大学士这样一个称谓,像和珅就曾是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也曾位居武英殿大学士。本文就简单说说清朝的这些殿阁大学士的源流。

“大学士”这个头衔由来已久,从唐朝中宗李显时期就已设立“大学士”一职,主要职责是辅助皇帝处理公文事物,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到了宋代依然沿用唐朝“大学士”制度,地位也与唐朝时期大体相当。从明朝开始,朱元璋废除相制后,总揽行政权,工作量巨大。朱元璋于是效仿宋朝制度,也设立了“大学士”一职。这时候的“大学士”就相当于皇帝秘书班子,品级五品上下。别看大学士品级不高,但由于他们参与机要文书工作,掌握大量内幕信息,且直接归皇帝领导,所以封疆大吏都不敢小看这些“大学士”。明代从朱棣起开始组建内阁,招揽“大学士”入阁,也就是说此时“大学士”已经进入朝廷中枢。组成内阁的大学士也有了一个唤作“阁老”的特殊称谓,而资历与职阶最高的阁老又称为“首辅”,实际上职权已经类似于宰相了。

等到了清朝时期,以“大学士”组成内阁的辅政形式被沿用,但是较之明朝时期又有很大变化。“大学士初只五品,亦沿明制也,或以重臣兼领,或赐尚书、侍郎职衔以崇之。”(清福格《听雨丛谈》)早在满清还没入主中原之前,皇太极就效仿明朝制度设立“大学士”职位,以“内三院”冠名(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各置大学士一人,此为设立大学士之始。”(同上)福格提到大学士品级问题,实际上是汉人拜大学士有五品的,满人则有一品的,满尊汉卑,显而易见。随着时间推移,清帝对于“大学士”逐渐倚重,其地位自然也上升。到了顺治十五年(1658年),“大学士”正式以“四殿两阁”形式存在,即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和武英殿这四殿,以及文渊阁和东阁此两阁。但在顺治十八年之时由于权力斗争,“四殿两阁”形式又被变更为 “内三院”之形式。

保和殿

在扳倒鳌拜之后,康熙皇帝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亲政,内阁对皇帝辅佐之重要作用又再度凸显,“大学士”职衔又更改回“四殿两阁”之形式。康熙皇帝为了自己与内阁之间做到上通下达,避免政体制度对皇权的限制,于是成立了一个机构——南书房。南书房并非正式机构,名义上它只是皇帝读书研究学问的地方。皇帝会选择信赖的内阁近臣,挂职“南书房行走”,这样皇帝就可以以讲学之名义,绕过朝堂之上的繁复程序和避开众多耳目直接与内阁大臣沟通。

大学士“四殿两阁”之格局,到了乾隆朝又有了改变。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将“四殿两阁”更为“三殿三阁”,这之后“大学士”官衔职位一直沿用至清亡。 “三殿三阁”较之前的“四殿两阁”主要改变是:裁撤中和殿而增设体仁阁。论官衔品阶,这“三殿三阁”大学士都是文臣最高品阶——正一品,但是不同职位大学士之间还是有等级之差的,具体如下:整体结构是“殿”居上、“阁”位下,也就是说“三殿”大学士等级要高于“三阁”大学士。同时,“三殿”大学士也有等级之差,由高到低依次为:保和殿、文华殿和武英殿;同样“三阁”大学士也有等级之差,由高到低依次为:文渊阁、东阁和体仁阁。所以至此以后,这大学士的头衔以保和殿最为尊贵。除“三殿三阁”之外,为了大学士人才储备着想,特设“协办大学士”一职,其品阶为从一品,较“三殿三阁”大学士低半格。

终上所述,清代“大学士”制度始于清太宗皇太极,初步成型于顺治、康熙朝,而定型于乾隆朝。“大学士”官衔虽作为清朝文臣之最高官衔,但仍需以入值南书房以及后来的军机处才真正拥有了参与朝政的权力。另外,在军机处的位次也与大学士殿阁班次无关,像曾任首席军机大臣的刘统勋也就是个东阁大学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