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馀年丨迟磊:上世纪七十年代这样过年

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在农村长大的,在那个物质并不丰裕的时代,过年对孩子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到了上学的年龄就随父母到县城读书了,但是每到放了寒假,就早早地盼着他们把我送回老家去,一来是和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去玩,二来是享受过年的乐趣。那个时代农村的那种浓浓的年味一直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

先说赶年集。那时候的冬季没什么农活和副业可干,大人们也很清闲。尽管都不富裕,但是对过年还是非常的重视的。

过了腊月二十,农村的人们就开始准备赶年集,准备年货了。我们这些孩子们,早早就算计着一六是哪里的集,二七是哪里的集,然后就特别乖巧地眼巴巴地盼着家里的大人带着自己去赶年集。

那时候是不敢惹大人生气的,生怕大人不带着我们去赶集。男孩子们早就计划好了买多少鞭炮,多少二踢脚,女孩子则盘算着买什么花衣服,什么头皮筋。

到了赶集的日子,一大早就起来,坐在自行车的大梁上一路奔去,尽管寒风冻得小脸通红鼻涕直流,也毫无怨言。

到了集上,在大人紧紧的牵引之下,在人流中挤来挤去,夹杂着大人找不到孩子的呼喊声和孩子找不到大人的哭声,终于,经过和大人的讨价还价,买全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急急地往家赶。那时候最想听的就是遇到同村的大人和孩子羡慕地问:“嚎,给你买了这么多年货啊!真疼你!”

带着看似丰盛其实屈指可数的年货,回到家悄悄地藏好,然后就盘算着这些东西过年怎么用了。

先打开一挂鞭炮(我清楚地记着那时候最小的一挂鞭炮就是二十头的),小心翼翼地一个一个拆下来,然后轻轻地抓起几个放到棉袄口袋里,另一侧的口袋里放上一把大人们早就准备好了的沙土炒花生——那个时候农村过年是还没有瓜子吃的。

然后,我就非常自信地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来到胡同里,拿出一个小爆竹放到土墙的窟窿眼里,小心地用香点燃,捂着耳朵跑远,等响声把小伙伴们都震出来看看是谁这么早就点爆竹的时候,踌躇满志的我那时感觉自己就是全村最靓的仔!

就这样,玩着吃着,和小伙伴们各自炫耀着,年越来越近了。

最盼的就是年三十晚上了。那时候是没有电视没有春晚可看的,吃饭之前先放一挂比较长的鞭炮(那时候一百头的就是比较长的了),然后再远远地躲着一边看大哥哥们放几个“二踢脚”,一边盼望着自己快快长大好亲自上手。

在大人们的催促声中,进屋吃了那时候感觉非常丰盛的年夜饭后,就迫不及待地带上早就准备好的东西跑出去和小伙伴玩了。

那时候的玩具其实都很简单,都是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的:找来一根比较粗实的玉米秸,用小刀把一头削平了,点燃一根在年集上买回来的红色小蜡烛沾到上面,一边跑着一边喊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比较洋气的是那种能松紧折叠的里面能放小蜡烛的彩纸小灯笼了;偶尔再放几个爆竹惊吓一下在街上玩的小姑娘,玩到十一二点终于熬不住的时候,就回家睡觉了。

大年初一,四五点钟就被爆竹声震醒了,睁开眼,就看见大人们已经在下饺子了,一边埋怨着大人没早点叫醒自己,一边赶紧爬起来,找出一挂早就准备好了的鞭炮放响,生怕被别人落到后面。

吃完了饺子,先给自己家的长辈们每人磕一个头,然后就在黎明的晨光里去由大哥哥们领着给同村的老人们拜年磕头了。

磕头的队伍往往比较长,等前面领头的进屋磕头的时候,最后面的才刚刚进院子。领头的大哥喊一声:“给俺X爷爷……”老人们高兴地嘴里说着:“不磕了,不磕了!”大家就一起跪下磕头。

其实往往是前面带队的真真实实地跪下真磕,后面的也就蹲下做做样子而已,但是拜年的心意都是真诚的,老人们也是高兴的。等拜完了年往家走的时候,天也就是刚刚放亮,这时候才起来拜年的,往往会被人们嘲笑“不正干”!

这样的过年的场景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是那种浓浓的年味,一直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之中。

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变,由此带来的过年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过年维系起来的那种浓浓的亲情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其实这才是过年的真正的意义。

(0)

相关推荐

  • 乡愁难叙乡土文学的主页

    乡情散文:那些年,充满年味的岁月 文:菩提树下的沉思 还有几天就是除夕了,可街上却没有见到一点春节的气氛,人们还是那样匆匆忙忙地上班下班,大街上还是车来车往一片繁忙,就连大商场里面也不见人潮涌动抢购年 ...

  • 生活轶事 | 丁酉春节之放鞭炮

    丁酉春节之放鞭炮        春节用老百姓的话叫"过年",过年的风俗有很多,其中有一项就是放鞭炮.近些年来,为了生活环境,为了减少污染,为了减少雾霾,城市中到处在禁炮,没有了鞭炮 ...

  • 过年为什么要放爆竹

    除夕的夜间,人们通宵不睡,说是叫"守岁".待到半夜零点时,大家一齐燃放爆竹,辞旧迎新. 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民间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 ...

  • 到这儿了我才真正感觉到有点熟悉的年味了

    今天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七了,乡里人家别有的一个自然而然的规律,就是我们附近几个村里的人都会去"中心村子"设置的集市里"赶集",今天我们全家人也都去赶集了,一时间太 ...

  • 自然笔记67丨年味与放爆竹

    放鞭炮/胡子不瘦 常常在听人们在说年味越来越淡了,那什么是年味呢?年味是妈妈忙碌半天,摆满一桌的美味佳肴:年味是一年未见的亲朋好友之间的欢歌笑语:年味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红红对联贴门上的景象:年味是小孩 ...

  • 童年的我们,都是玩“军火”的!

        童年的我们,都是玩"军火"的! HAPPY NEW YEAR 过年了,现在的孩子们连个炮都不能放,想想都悲哀! 作为过来人,聊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农村孩子过年时,都怎么玩 ...

  • 聆听 | 余道金:鞭炮声里过大年

    鞭炮声里过大年 文:余道金 / 配画:堆糖 / 主播:魏小裴 五〇至八〇后的人小时候过年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放爆竹!不求穿戴新鞋帽,不要压岁钱,也要买鞭炮来放.对男孩子来说,过大年没有什么比燃放鞭炮更 ...

  • 庆馀年丨张剑迟:“盖上帽”

    随着春节的临近,家乡的年味又一次浓了.这年味唤醒了我儿时的记忆--四十多年前,到姑奶奶家走亲戚的情形又一次浮现在眼前. 大年初三,吃罢早饭,爸爸推出那辆旧飞鸽牌自行车,收拾好提兜,然后驮着我去走亲戚. ...

  • 何海荣丨题上世纪七十年代老照片三首

    西江水月 江月 西江水月第465期 作者 简介 何海荣,笔名孤棹摇风,海歌,号梦荷斋主人.1974年生,广西藤县人.现任梧州晨鸡国学社社长.藤县濛江诗社副社长.藤县浔江诗社副社长,烟雨楼诗社副社长.& ...

  • 何海荣丨题上世纪七十年代旧照片诗三首

    作者简介 何海荣,笔名孤棹摇风,海歌,号梦荷斋主人.1974年生,广西藤县人.现任晨鸡国学社社长.藤县濛江诗社副社长.藤县浔江诗社副社长,烟雨楼诗社副社长.<浔风>副总编.曾任<藤县 ...

  • 庆馀年丨赵自力:添香

    我家有个传统,新年的第一天,给孩子们的不是压岁钱,而是他们喜欢的书. 于是,每年的正月初一一大早,在孩子们的"新年好"的稚嫩声中,长辈们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书籍一一分发给孩子们.在书 ...

  • 庆馀年丨张丽娟:正月初三,回娘家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客厅里,儿子和小伙伴欢快的童谣伴着笑声传入了我的耳朵,开心的孩子们期盼着新年的美食.长者的红包,还有美 ...

  • 庆馀年丨任洪明:家乡的“熬年”

    在我的家乡笃马河下游一带,人们把除夕守岁叫"熬年".这一传统的地方年俗,由来已久,很有特色. 大年三十上午,家族中辈份最高的年长者便把又珍藏了一年的祖谱拿出来,郑重地悬挂于中堂.然 ...

  • 庆馀年丨张桂婷:年味升级,亲情愈浓

    临近春节,人们已经开始准备年货了. 大街上卖春联的.卖年画和灯笼的多了起来,街道道路两侧树干上,悬挂着密集的串灯.网灯.流星灯,各式造型的花灯格外引人注目,扮靓了城市街道,到处弥漫着年的气息,节日的气 ...

  • 庆馀年丨石绍辉:打灯笼

    小时候,天天盼过年,过年可以吃肉,吃白米.白面,吃点心.水果,穿新衣,放鞭炮,打灯笼-- 尤其是进了腊月,一天天地掰着手指头数,恨不得明天就过年. 嘴馋那是肯定的,至于放鞭炮我并不怎么感兴趣,对成帮结 ...

  • 庆馀年丨任洪明:口误

    拜年是家乡农村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习俗. 去年春节正月初一清晨,我和"亲门近枝"同一家族的一干人,也和村里其他晚辈一样,出了这家进那家,给庄乡院中长辈叩头请安.我们每到一家,一进院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