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浙江丽水(2019.5)
上海新哥
2019-07-24
古堰画乡景区,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和大港头镇境内,距丽水市区二十公里,核心区块包括大港头、堰头、坪地和保定范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氛围浓厚。
瓯江边的古堰画乡,进入景区的步道修建得很好。
古时农民劳作用的农具
古堰画乡堰头
古堰画乡堰头塑有北宋丽水知县王禔塑像。他主导修建了这里的石函引水工程,成功实现了立体交叉排水,破解了干渠被山涧来水侵犯而拥塞的难题。
此桥为三洞桥,两墩三孔石平桥,可实现立体交叉排水,是我国最早的立体排水工程实例。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水上立交桥”。桥头建有文昌阁。
水上立交桥边上有古樟树群,百年大树比比皆是。
文昌阁内景
古街
还有不少千年古樟
这棵古樟树干已经空了,隐约可见一对走过的情侣。
民居
通济堰拱形大坝---“堰”是古代对一种水利工程的称谓。通济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边,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
通济堰大坝入画来
大坝及周边(全景图)
竹海
通济堰拱形大坝下游
景区入口的渡船--摆渡到对岸,不远就是瓯江帆影景区。这里已成著名的摄影创作基地,每天有摄影大军涌入拍摄。
云和湖位于浙江瓯江上游,水面辽阔,湖湾众多,曲折多变,水体明净,水色澄碧,山影明秀,烟波浩淼,仍保留着瓯江的自然特色风光。
瓯江边的滨江古街,人很少,不少店铺大门紧闭。
人在景中--瓯江边写生的画家
渔民撒网捕鱼--其实捕的不是鱼,捕的是快门。一声号令,渔网撒向高处,快门声此起彼伏
小息一下
江边戏水的小孩
云和梯田—中国摄影之乡,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群,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梯田”。
拥有梯田、云海、山村、竹海、溪流、瀑布、雾凇等多个不同的自然景观。
00:00
去APP下载
瓯江边的仙宫舫--这里吃的午饭
入住的云和县云和湖大酒店窗外街景
石浦村---位于浙江省云和县城北,距县城18公里,全村以紧水库区为依托,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八百里瓯江上,有许许多多船帮,其中青田温溪帮、丽水大水门帮、云和石浦帮尤为著名,而石浦帮规模最大、名声最响。久而久之,石浦村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船帮古镇。一年四季,船帮一拨一拨地来,又一拨一拨地走,从不间断。也见证着石浦船帮文化的历史变迁。
石浦花海---十里云和美似画,船帮石浦花如海。石浦花海坐落在石浦村村尾大田畈中,全畈田园100余亩,其中经典花卉50余亩。花海东、南两面紧依云和湖,湖风拂柳,波光粼粼;西面与古镇村庄相连,竹木掩映,古宅俨然;北面靠山,层峦起伏,林木葱郁。可谓四围皆景,景色迷人。
江边渔家--家家户户用心装点,以不负花海之美名
石浦村功德碑前休息的老太太--身板硬朗
老太太比较随和,对我们的到访没有抵触,上前攀谈。得知已有86高寿,俩儿子都出外,有自己的营生,不在村里。其实这里船帮基本不复存在,已经成了老人村。
拍完,给老太太看所拍的照片。
民居大多石头堆砌,泥墙,青瓦
瓯江帆影---景色层叠,有波光、云影、舟船、水鸟、木排、竹筏的水域风光;堤岸、公路、汽车、岸树的堤岸景象和村庄、田野、群山组成淳朴、秀逸、舒展、清丽的空间格局。
松阳县位于浙西南山区、丽水腹地,刚好是在长松山的南边,因此得名松阳。松阳建县于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是丽水建制最早的县,也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小县城的人民法院有点气派的
松阳老街
网红面馆--佰仙面馆,网红店,四代传人,100多年,吃了招牌酒糟大肠面。
传统手艺人--技艺濒临失传,不知道有没有徒弟
松阳石仓古民居---民居古建筑均处于石仓溪两岸的山坡地上,背山面水,泥墙青瓦,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这种建筑格局,一是地形使然,二是东西向可纳财,因南北属火水是要避之的。背山可挡冬季之寒风,面水可迎夏日之凉气,缓坡可免淹涝之患,形成一个良好的小气候。
我们到访的是松阳石仓大东坝镇七村
松阳县大东坝镇七村村民委员会
古村被一条石仓溪一分为二,山间流下来的溪水清澈透明,两边的民居依山傍水,似在画中。
村口采茶的村民
走进村子不久,看到一个亭子里有几位老人在休息,上前攀谈。这位老大爷84岁,是从山下来村里玩的,给他拍了几张照片,老大爷很配合。伊思路飒飒清,一看村口停了大巴,就知道我是从大城市来的。
村内古屋一般以中轴线对称建筑为主,中轴线上二至三进四合院格式建造,面阔有三间、五间、七间、九间不等,两侧附屋宽畅,附屋面阔基本与主建筑通进深相同。
现在基本少有人居住,大多空置
这些古建筑既具有共同的时代印记,建筑风格又各有自己的特色,大多古建筑为硬山顶,泥墙青瓦,内外门楼均有高昂的马头墙,门框均为石质。
冷不丁冒出个流浪汉
石仓契约博物馆--石头筑起的乡村博物馆,位于石仓古民居核心区域六村,占地面积2573平米,建筑占地面积1341平米。整个建筑依山坡而建,与山体融合,就像镶嵌在山体里面。
拉家常的村民
在村里走走拍拍,看到一个老人面善,又上前搭讪,意外发现刚才我拍过照片的84岁老大爷也在屋里,他们俩是堂兄弟,他们都姓阙,这里的大姓。
门口的红对联很醒目
阙大爷今年70多,单身一人,正在屋里拆快递,我上前一看,原来是别人给他寄来的照片,拍的挺不错。
我当然也不会错过机会,拍了不少照片,有单独的,有俩人合影。我答应他,照片弄好了给他寄过去,请他留下地址,没想到阙大爷是有文化的人,而且字还写得不错。
兄弟俩有说有笑的,看得出感情很好。
时间差不多了,准备回了,走到石仓文献馆,又碰到先前碰到过的84岁的老大爷,在跟几个人闲聊。经他引荐,得知文献馆创始人也姓阙(右一),以前是做老师的,现在集资建了这个文献馆。据阙老师介绍,目前古村里有6500名村民,其中约有4000人姓阙。时间仓促,聊了几句,也没进去文献馆参观,留点遗憾吧!
石仓是此次行程的最后景点。
最后,来一张工作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