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蓬生非无根” 2024-07-31 10:44:48 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 天寒落万里,不复归本丛。 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 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 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 注:蓬:蓬草。枯后根断,遇风飞旋。常用来比喻征人游子漂泊不定的行踪。漂:通“飘”。戎车:战车。关东:函谷关以东。几时:多少,指时间。解读:这首诗同上首亦是作于乾元元年,仇兆鳌认为这首诗:“次章,念故居也。飘蓬远去,如游子行踪,盖不胜羁旅寂寥之悲矣。”整首诗从蓬草的离根远去引起感触,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而又不得不辗转外乡的感慨。开头四句以蓬草起兴。飘忽不定的蓬草,不是生来就没有根,而是由于严寒和狂风的摧逼,每到天寒地冻的时节,蓬草根枯,随着大风飞旋,孤独地飘向远方,不能再回到它生长的地方。诗人用蓬草的根,比喻自己的故乡,用蓬草随风飘荡,比喻自己流落在外,用蓬草飘荡万里,比喻自己远离故土,西入秦州,用蓬草不再归本丛,比喻自己有家难归。这些比喻都非常形象、贴切、生动,也为下文作了铺垫。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在唐诗中,我们会经常读到带“蓬”的诗句,如李商隐《无题》诗中:“走马兰台类转蓬”,这里所谓的“蓬”,多指飞蓬属某植物,因该属植物根浅株高叶多,重心不稳,秋天枯死,根株断开,易随风而逝,故称“飞蓬”“转蓬”。因此常在诗文中被诗人用来表达孤独寂寞、漂泊天涯之感。李白在《送友人》一诗中,有“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用“万里征”来形容“孤蓬”这委实有些夸张,当然,这也是李白诗作的风格,但据专家考证,李白笔下的孤蓬应为菊科飞蓬属植物一年蓬,倒也贴切,这不是本文所探讨的主题。“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诗人人飘流在外,行踪不定,历尽艰难,“念故宅”写出了离乡时的惆怅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门巷空”则表明家人四散,各奔西东。这就更增加了他对亲人的惦记和对故乡的深情。“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则揭示了阻隔回乡路途,亲人不能团聚的原因,家乡一带到处是烽火连天,安史叛军在函谷关以东正向官军发动戟,战乱未息,道路阻绝。“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什么时候这种局面才能结束,展望前途,曲折坎坷,遥望故乡,归家无期,回顾自己,年华已逝,诗人不由得发出感慨。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赞 (0) 相关推荐 四月读书记 四月读书记 杜甫传世诗作《客至》:“蓬门今始为君开”一句,为何遭人质疑 提及诗人杜甫,人们无不感叹他的诗作,背后是杜甫沉郁.正直的品格.他被誉为"诗圣",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对于我国诗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现如今,他留存于世的诗歌超过1400多首 ... 高考诗歌鉴赏——赏析杜甫《客亭》 唐宝应元年(726)秋,杜甫送好友严武还朝,别于绵州奉济驿.当诗人欲归成都之时,适徐知道作乱,诗人遂避乱之梓州,途中写下了这首<客亭>: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 39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我今日夜忧”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注: 遣兴:有所感触,作诗排遣抒发. 诸弟:杜甫有弟颖.观.丰.占,只 ... 41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昔在洛阳时” 昔在洛阳时,亲友相追攀. 送客东郊道,遨游宿南山. 烟尘阻长河,树羽成皋间. 回首载酒地,岂无一日还. 丈夫贵壮健,惨戚非朱颜. 注: 追攀:追随攀援.指与亲戚攀附,同朋友结交,频繁往来的生活. 烟: ... 42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下马古战场” 下马古战场,四顾但茫然. 风悲浮云去,黄叶坠我前. 朽骨穴蝼蚁,又为蔓草缠. 故老行叹息,今人尚开边. 汉虏互胜负,封疆不常全. 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 注: 古战场:秦州在古代是汉族与外族经常交战 ... 43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高秋登寒山” 高秋登塞山,南望马邑州. 降虏东击胡,壮健尽不留. 穹庐莽牢落,上有行云愁. 老弱哭道路,愿闻甲兵休. 邺中事反覆,死人积如丘. 诸将已茅土,载驱谁与谋. 注: 马邑州:<新唐书·地理志> ... 44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丰年孰云迟” 丰年孰云迟,甘泽不在早. 耕田秋雨足,禾黍已映道. 春苗九月交,颜色同日老. 劝汝衡门士,忽悲尚枯槁. 时来展材力,先后无丑好. 但讶鹿皮翁,忘机对芝草. 注: 甘泽:及时润物的雨露. 衡门:贫士之家 ... 45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蛰龙三冬卧” 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 昔时贤俊人,未遇犹视今. 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 又如垄底松,用舍在所寻. 大哉霜雪干,岁久为枯林. 注: 蛰龙:隐藏不出的龙. 贤俊人:才能智慧出众的人. "未 ... 46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昔者庞德公” 昔者庞德公,未曾入州府. 襄阳耆旧间,处士节独苦. 岂无济时策,终竟畏罗罟. 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 举家依鹿门,刘表焉得取. 注: 庞德公:东汉末年名士.隐士.湖北襄阳人,与当时徐庶.司马徽.诸葛 ... 47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陶潜避俗翁” 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 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 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 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 注: 陶潜:字渊明,东晋诗人.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回家.四十一岁任彭泽县令, ... 48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贺公雅吴语” 贺公雅吴语,在位常清狂. 上疏乞骸骨,黄冠归故乡. 爽气不可致,斯人今则亡. 山阴一茅宇,江海日凄凉. 注: 贺公:贺知章(659-747年),见贺知章部分简介. 雅:古时所谓正.合乎规范的. 吴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