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唐诗解读——杜甫之《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上)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注:

韦左丞:韦济,天宝年间官至尚书左丞。丈,对韦氏的尊称。

纨绔:本意是用丝绸做成的裤子,因贵族子多穿此服,故后泛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儒冠:儒生戴的帽子,后泛指儒生。

误身:耽误出身,不能获得施展才学的机会。

丈人:对长者的尊称。

贱子:诗人谦称。

观国宾:观看国朝的盛况的宾客。此诗指作者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6年由乡贡参加进士考试之事。

李邕:盛唐时期的文人,喜召天下文士,门客甚多,为当时文坛领袖。

津:渡口。

要路津:比喻显要的职

尧舜:古代理想君王的象征。

风俗:社会风气。

萧条:指自己的志愿无法实现。

行歌:边走边唱。古时隐士多如此。

隐沦:隐逸之士。

旅食:寄居。

见徵:指天宝六载唐玄宗下诏征如天下贤才之事。

歘然:忽然。

求伸:企图实现自己的志愿。

青冥:青云,青天。

蹭蹬:遭受挫折。

无纵鳞:没有跃起的鱼。传说鲤鱼跃过龙门则为龙,这两句以鸟和鱼的困窘比喻自己应试的失意。

猥:自谦词,承蒙的意思。此句说韦左丞经常在百官中吟诵杜甫诗作,以图推荐他。

贡公:汉代贡禹,他与王吉友善,时有“王阳登则贡公喜”之说。

原宪:孔子的学生,十分贫穷,但安贫乐道。

怏怏:愤愤不平。

踆踆:行步迟重的样子。

东入海:《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桴于海。”指避世隐居。

报一饭:报恩。

白鸥:诗人自比。

浩荡:指烟波浩渺的大海。

解读:

这首大约作于天宝七载,公元748年。天宝六载,唐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者皆到长安应应试,杜甫应诏而至,而奸相李林甫却一个也不敢,反而上奏唐玄宗,称野无遗贤。杜甫旅居长安多年,功名无着,非常忧愤,作此诗以言志。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首“不平则鸣”之作,诗人将十几年来的压抑和悲愤化为一行行曲折浓厚的诗句,向世人宣泄了自己心中的不满。同李白一样,诗人亦有心存天下、胸怀苍生之志,然在其人生困顿失意时也写过干谒托请的文字,然而在他们的笔下既无低三下四的摇尾乞怜,也没有酸腐之气,这首诗就是诗用不卑不亢的叙述中,极具骨力,展示出诗人刚正不阿的人格魅力。

天宝七载,公元748年,韦济出任尚书左丞,因其欣赏杜甫诗才,长期困守长安的杜甫给韦济写了这首诗,希望能得到他的提携与帮助,以期在仕途上有所进阶,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抱负。

开篇两句以突兀之语起笔,可谓“一肚皮牢骚激愤,信口冲出”,这是诗人多年应试不第,久受压抑的一次宣泄。杜甫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算起,二十四岁的杜甫赴洛阳应进士落第之后,到现在已经十三年了,十三年来,诗人困食长安,其内心的激愤犹如决堤的洪水一样,喷然而出。

在诗人笔下,强烈的鲜明对比让诗人情不自已,纨裤子弟们个个脑满肠肥,不务正业,却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而儒生们却个个活得窝囊,而有菜色,苦苦挣扎在饥饿的边缘,空有一生壮志豪情。因此诗中“儒冠多误身”是诗人激愤之语,他本意并不是否定儒家学说,这是诗人在饱受挫折后却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中得到印证。因此,这首诗的真正意图是在批判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诗的前两句也奠定了诗人对比手法贯穿全诗的布局与构思。

在这首诗中,诗人除了将自己的命运与纨绔子弟进行了比较之外,更多着眼于自己在追求人生理想,实现儒冠事业过程中所形成的多重反差,来抒发人生的无穷感慨。以“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一语总起,连续写下了二十四句诗句,纵横转折,感情悲壮,直陈内心积郁已久的怨愤。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