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有哪些符合条件的科创板股票被纳入MSCI中国指数?
应球友的要求,就简单先说一下持仓,好多球友私下经常问,星哥你这会还拿着血制品股么?还拿着什么股呀?趁这次写长文,统一给大家回复一下,目前持仓百分之五十的中国中车,百分之四十的长江电力和华能水电,百分之十的天坛花兰广发证券辽宁成大中国电影。仓位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尤其是最近,进行了一些较大的持仓调整,但是雪球组合就不会变了,做个有始有终的记录。 将有哪些符合条件的科创板股票被纳入MSCI中国指数?
为什么持仓变化这么大,其实和自己性格有关系,医药板块受疫情的刺激,去年有了超额的收益,再往后就是风险收益了,而自己的性格又不想参与这类风险收益,所以去年陆陆续续就对持仓进行了利润兑现,价格卖的也一般,但是收益也知足了,已经超出我设定的五年价格目标,出来后,也做了军工等行业的一些波段,寻找长线品种,用最懒得办法长线持有,是我心中最理想的操作思路,但是,找到的股票必须有长线持有的底气,以及行业龙头不可替代,稳定分红的潜质,最主要的是必须有长线走牛的基础,行业空间也非常大,产品不用发愁能不能卖出去,另外行业最好是没有天花板。
就这样,依照自己设定的条件,找到了长江电力和华能水电两只股,占有中国几乎唯一的黄金水道,未来在这个行业也几乎没有挑战对手,尤其是新能源发电成本最低,未来国内大部分水电资产和可开发资源也被这两家垄断了,未来风光水加超级储能联合,这两个公司就是最大的新能源发电集团和储能集团,尤其是其它新能源发展,需要配套更多的新能源调峰电能,除了这两家没有谁可以肩负这个使命,所以,几乎没有犹豫,两只股票打完手中的一半资金,买完还被短暂套了一段时间,还好,目前都有些盈余。
原本计划是一半长电华水,另外一半医药或者其它股票,一半长线一半短线的操作思路,但是,去年年底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我原有的操作观点,那就是受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今年一月五号,MSCI被动指数基金要对中国中车等一众中字头股票进行清仓式减持,看到消息后,漫不经心的打开了这几个股票的K线图,反正都跌了好几年了,和最近走的牛市没多大关系,最后打开的中国中车,A股和港股都看了一下,股价太惨了,港股从20跌到2块,A股从39块,跌到了5块多,市场上早就忘了这只股了,即使持有的人也对它完全失去信心,从六年前的中国神车,给它改名叫中国灵车,成为继中国石油后,人们称呼的另外一只绞肉机股票,漫长的下跌,可谓谁挡杀谁,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挡这列滑向深渊的列车。
也许是天生的敏感和好奇吧,中国石油因为有了新能源替代和化石能源的没落,走成这样咱也理解,但是,中车无论行业和运行里程近几年都在蓬勃发展,伴随着中国铁路网和高速铁路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的的完善,再加上全国还有一多半人没有做过高铁,而全国连续十几年,每年上万亿的铁路投资,车辆方面受益的几乎就它一家,经过合并后是国内乃至全球的绝对龙头,业绩也没有下滑,需求也蒸蒸日上,目前总的市值一千多亿,全球机车霸主这个市值居然没一个三线汽车企业的市值高,到底是市场错了,还是这辆破车真就无可救药了?
经过半个多月的资料收集,也几乎把中车微信公众号所有的文章报道看完,也包括雪球几位对中车有很深研究深度的达人文章的学习,我发现,这辆车绝非大家想象的那么烂,而是一辆有潜力的车,有希望的车,是一辆改变我们未来生活,让中国超越世界绝大数经济体的一辆车,所以,在一月初用了全部的剩余资金全部买了A股的中车,月底则是卖掉其它股票,补仓由中旬高位回落的中车,有球友问,为啥不买港股的中车,不是价格更低么?我当初的回答是,有水草丰美流动性好的A股,就不去港股那种半干旱半荒漠流动性不足的地方了,主要是水土不服,看着像玩笑,其实不是,毕竟流动性好的市场股价的弹性也更好,只要价值在那,涨幅应该不会弱于港股的。
下面说一下我对中车的理解以及看法,不足之处大家可以点出来,互相学习,我始终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何况藏龙卧虎,牛人辈出的雪球呢?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尤其是文件里面提到了交通出行时,尽量乘坐公共交通等内容,而纵观目前发达城市群之间的交通连接方式,市内依靠地铁,城轨【80—100公里】,市外或者其它县市依靠城铁【160—200公里】,稍远的地方或者跨省采用高铁【250—350公里】,不仅是所有出行方式中最快捷,最高效的出行方式,最主要的相比其它出行,碳排放是最低的,是最符合碳排放政策的出行方式,如今的高铁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比如,我们这里开通高铁后,公路中长途客运票价立马下跌了百分之30 ,问题是依旧无法挽回流向高铁的客源,高铁性价比,舒适度优势一览无余。
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三个问题需要解决,不解决这三类问题,就不要谈什么发展,一、通信和信息的速度,二、人员流动的速度,三、货物流动的速度,另外,成本也要最低最高效,前面我们依靠华为的5G通信技术已经领先世界,而后两位,我们的高铁就可以完全的解决,当前世界来看,中国的物流速度全球第一,这和我们高度发达和铁路和高铁网络息息相关,没有这十几年不计成本的投入,这个目标是不可能轻易达成的,经过十几年技术的积累,和修建了全球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高铁网络,中国的高铁技术和5G技术一样,成为国内为数不多可以傲视全球,引领行业标准的通用标准,进一步的和其它国家拉开了实力的差距,也占领了全球多数的市场份额,当前的估值不如一个三线电动车车企的估值,确实让人匪夷所思。
未来全球优势产业合作是大概率,毕竟普及疫苗后,以及全球抗疫经验的完善,全球疫情也终将告一段落,这次疫情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无异一场世界大战,虽然没有硝烟,但是,经济损耗惊人,上亿人感染,人员也有上百万的病亡,各个行业损失惨重,大疫情后经济重建是第一紧要的事情,而全球合作是当前经济走出泥沼最好的方法,我们的优势产业可以利用这次疫情后重建的机会加速走出国门,毕竟交通和基建是最快速拉动及经济的办法,美国前期也出台2万亿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也为后期经济恢复做了很大的准备,说到这,好多人会问,人家凭啥要你的?呵呵,我们目前的能力,技术,运用是全球最成熟的,经验是最丰富的,价格是最有竞争力的?高铁和5G论竞争能力,目前还没有对手。
很多人担心,国内高铁都修到了四五线城市了,国外市场因为总总的原因,份额依旧很小,市场空间已经不大了,对此,我认为完全不要担心,目前国家规划的高铁里程还有一半没有修建,按照 当前开通的接近4万公里的高铁所新增的车辆,十几万公里的慢车改快车,各个地方的城铁,地铁,仅国内的需求还远远没有达到,高铁修建到运营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未来十几年,每年都有几千公里的各类轨道交通建成交付,需求端在较长时间没有见顶的迹象,去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导致新增车辆交付不是常态,后期依旧要补回来的,另外,随着高铁里程运营数量的增加,以及高铁客流的增加,同样的高铁,可以增加更多的车次,比如,国内最牛的京沪高铁,刚开通的时候是十分钟一趟,但是现在呢?有了北斗导航的助力和高铁最新的运营数据技术,可以做到三分钟左右一趟,十分钟一趟到三分钟一趟,需要的车辆翻几倍?国内还有很多需要增加车辆的繁忙线路,这个账大家估计都会算。
另外,前期看到由于特殊原因以及电商发货的需求,部分高铁开始客货混装,把部分高铁的椅子拆掉,部分车厢改为货物运输,不仅避免了空置率,也为互联网电商物流,打开了一个更快速送到客户手中的交通方式,这在未来将成为常态,谁不希望购买的东西尤其是新鲜的货物用最快的时间交到自己的手中呢?上个月中旬,中车报道,全球首列时速350公里的高速货运列车下线,无论装载效率,载重量,容积都达到完美的标准,特别满足600——1500公里中长途货物运输的需求,并且不受天气,路况影响,利用北斗导航技术,精准的实现货物智能配载和识别定位,运输效率高,运输成本低,最牛的就是相比飞机运输,能耗成本只有前者的百分之八,未来的高铁,不仅跑的是客运,很大一批跑的是货运,而高铁货运这块大市场,几乎全部是中车的盘中餐,规模一点不比客运车辆市场小,一大片蓝海就在眼前。
有了庞大的需求市场,必将跟随庞大的售后服务市场,就和卖汽车一样,卖车挣一次钱,后期4S店依旧每年都要挣你的钱,对于中车来说,交付完车辆,你以为这就完了?呵呵,这只是刚开始,因为后期国内整个铁路提速的影响,铁路车辆后期维修及配件市场也完全打开了空间,中车有完整的产业配套和维护团队,随着后期投入车辆的增加以及前期车辆的老旧,维修市场未来的市场空间不比整车销售市场小,另外,软硬件的更新换代,老旧车辆的更新,传统铁路慢车改快车,市场空间非常广阔,最主要的,无论是整车还是后期重点维护,几乎完全被中车垄断,虽然国铁集团也在搞维修市场,但是不影响中车维修市场的霸主地位。
中车新产业,主要是新能源这块,包含业务非常多,大到风力整机和叶片,新能源客车,小到高尖端电机和芯片,市场规模和营收都排在整个行业的前几位,最近中车总裁孙永才表示,中国中车将在2025年形成30万辆新能源整车,100万套电驱系统,20G瓦储能总成的产业规模,看了一下,中车单凭这个产业19年的营收就达到了536个亿,这个规模放在任何一个资本市场,估值给个千亿都不为过吧?
另外,在创新方面,中车也是一骑绝尘,前面说的高速货运列车的横空出世,最近两大神剑再度出鞘,1月13日上午,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在四川成都正式启用,标志着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从无到有的突破。该车及试验线项目位于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验证段全长165米,由西南交通大学、中国中车等单位协同攻关研发。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可以填补高铁和航空运输之间的速度空白,对于完善我国立体高速客运交通网具有重大的技术和经济意义。
1月27日,首台国产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在中国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简称“中车大同”)下线。这是我国氢能源在铁路机车领域产业化应用的最新成果,标志着我国氢能利用技术取得关键突破,中国铁路机车装备驶入全球氢能技术高地。机车设计时速80公里,持续功率700千瓦,满载氢气可单机连续运行24.5小时,平直道最大牵引载重超过5000吨。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翟婉明表示,这种不需要通过燃烧即获得能量的方式,安全可靠,不仅运行噪声小、成本低、维护便捷,且排出物只有水,完全实现了碳和污染物的零排放。试验运行数据显示,氢燃料混合动力机车氢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是传统内燃机组的1.7倍。由于整车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它能够依据客户不同需求进行功率等级、动力方式的灵活搭配,不需要改变任何铁路基础线路就能在多种场所执行运转、调车、救援等多用途任务,尤其是在相对密闭的地铁、隧道、矿山等环境下比传统内燃车更有优势。
中国未来必将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而和全球贸易中心相匹配的必须有强大的物流优势和成本优势,和海运的慢,空运的贵相比,铁路货运,尤其是后期的高铁货运,以及未来洲际铁路的客货运输,高铁已经成为联通世界最有效的方式,而未来磁悬浮和氢能源技术发展,为洲际高铁打开了想象的空间,并且随着技术的积累,以及市场应用空间的广阔,让全球机车市场占比超过一半的中国中车打开了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就和我前面说的一样,一个国家要发展,信息流,客流和物流,是三个绕不开的因素,无法突破这三个难点,国家要想发展经济那是白日做梦,而我们正是这几个领域的行业领先者,有最核心的专利和大量疑难施工的经验,作为一带一路当之无愧的龙头,这是一只空间极其广阔的成长股,而不是大多数眼中的淘汰股,前期有球友留言,你咋买这股呀,不知道灵车上面尸骨累累么?我笑着回答了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