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逆境的态度,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文丨李相敏 · 主播丨涂山
在人生这座修罗场中,我们总会遇到不同的际遇,或繁花似锦,如意顺遂,或风狂雨急,荆棘丛生。
逆境与失败,是伴随我们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环节。对待人生失意的态度,甚至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高度。
有时候,最可怕的不是失败本身,而是失败带给人的持续性精神情绪上的影响,犹如地震过后的余震频频,扰乱我们的正常心绪节奏。
内观己心,外察世界
当面对失败挫折的时候,很多人往往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
往往脑海中横生“都是我的责任”“都怪我能力不够”等自责悲观的念头,这个时候,挫败感、恐惧不安、罪恶感、焦虑感、羞耻心等消极情绪就会乘虚而入,导致手脚慌乱、大脑空白,丧失了冷静思考与判断的能力,以至于不能保持心态中正平和,做人做事就容易失去分寸,正如古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所说的“有所忧患,不得其正”的道理。
严重的是,一旦失败体验过多,就会不自觉成为一种惯性的心理无力与疲惫状态。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院教授马丁·塞利格曼博士称之为“习得性无力感”。
他曾经做过一个类似于巴甫洛夫所做的关于狗的实验,实验将几只狗关在实验箱中,实验人员会每次发出声音后,对狗进行轻微的无伤害级的刺激,由此观察实验狗会不会因恐惧而冲出围栏逃跑。
然而,所有的狗面对疼痛,都只是叫出声音却毫无动作反应。这些狗并非是愚笨,而是因为它们知道即便为了避开刺激而跳出围栏,终究还是会被抓回实验箱继续接受刺激,自然就“无力”行动,也就是成为了所谓“习得性无力感”心理状态。
反思之下,我们的心灵有时也是如此。在接受了多次打击与失败之后,会自缚手脚,让这种习得性无力感将我们紧紧束缚,人生自然无法自由伸展拳脚,让生命能量困在了原地不动。
拨迷见智,启迪多元思维
从理性出发,学会面对逆境的理智姿态
人生中的种种失败与失意,会让我们百感焦灼,丧失了理性思考与辨别是非的能力,犹如一个恶性循环的大网将我们的头脑蒙蔽。
因此,我们应当学会从负面的情绪旋涡中跳脱出来,用一种理智灵活的姿态冷静面对失败本身。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艾米·埃德蒙森教授将我们经常出现的失败分为如下三种:
1.可以预知的失败。
这种往往是因为马虎粗心、注意力不集中所造成的失误。
2.不可避免的失败。
这种往往是因为遇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时出现的,是所料不及、力所不能及导致不可避免的挫败。
3.智慧型失败,也称为“有价值的失败”。
这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姆·希特金教授所提出的理念。
他认为失败并不是绝对负面的。失败体验可以升华为成长的洗礼,转换为经验,促进更上一层的进步。比如在科学领域研究与实验领域,即使暂时的失利也是为更大的前进积累经验能量。我们所熟知的爱迪生在失败了八千多次之后才发明出灯泡的故事也是此类。
当我们直面“失败”本身的时候,“失败”也便不再那么可怕。
因此,当遭遇失败时,我们要用理性灵活的思考方式介入。首先自身要根据失败类型进行分类分析,妥当对应,对症下药:对于可以预知的失败,可以通过个体主观努力改进;对于不可避免的失败,则需认识到这非自己一人之力所能掌控;针对智慧型失败,我们更应当着眼长远,以失败产生的消极情绪为跳板,转换为动力为未来蓄能发力。其次,我们不必过分苛责自己,不要被负面情绪吞噬,保持冷静的头脑,从体验深处挖掘出非同寻常的价值。
正心正举,开启自在之门
从心性出发,提升面对逆境的能量格局
对待失败与逆境,我们更要时时修炼人生的格局与眼界,修炼心性的力量,提升应对人生逆境的正能量与大格局。
跃级生命格局
懂下围棋的人想必都有经验,围棋的逻辑是“先挂子,后谋篇,再布局”,还要心思巧妙地布局一些“眼”。如此一来,待棋局铺开,空间与气势也就立于眼前,即使一块地方“死”了,还有许多其它的“眼”可以做“活”。
深谋远虑之人走棋的每一步就能看到更远的走势,而有些人只能紧紧盯着眼前一步而局限于此,由此对比便可高下立见。
人生也如棋,虽不会步步高歌猛进,但也不会处处逢“死路”。即使一些地方遭遇坎坷,但仍然会有地方可以“做活”,柳暗花明又一春。前提是我们能够确立一个宏大的生命坐标系,由此支撑起人生的支点,让人生的高度、宽度和广度矗立起来,以大局作为判断标准。
正如苏东坡在身处人生低谷时,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兼济天下的情怀与追求,让生命臻于崇高境界。怀揣宽广的胸怀,长远的眼光,从大局出发,不拘泥于眼前暂时的失意,让我们的生命如同一股灵动活水,无处不能释放生机。
雕琢磨砺心性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诗经》中一句慧语。人生犹如一块璞玉,必须在切、磋、琢、磨中打磨雕琢,才能成为上乘之作。
王阳明也提出过“在事上磨炼”的功夫,他认为,常人之心,如一面斑垢驳杂、遍布尘埃的镜子,须痛下功夫,狠狠刮磨一番,剥掉上面的种种斑驳污垢,即使偶尔沾上些许纤尘也要及时擦拭。如此一来,我们才能清楚地照见自己的本来面目,“识得仁体”、照见良知。
无论是雕琢璞玉,还是修刮镜面,都是人们磨炼心性的象征。
正如弗朗西斯·培根说过的,顺境带来的幸运固然可喜,逆境铸就的品质更令人折服。失败与逆境正是砥砺磨练心性的大好时机。修葺与磨砺都是正身的过程,历经心志与肌体的劳苦之后,慢慢精雕细琢粗糙的自我,渐渐将心性打造成一块明玉,方能澄明通透,到达更高的人生境界。
习得持重守静
面对人生种种坎坷与不如意,很多人往往乱了手脚,情绪失控,扰乱了心灵原本的宁静,让力量无法用在正处。心越发浮躁,越难以安宁,也就越发难以步入正道。
《道德经》有言:“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稳重是轻率的根基,清静是躁动的主帅。能够做到“持重守静”,才能抑制轻率躁动,达成君子修为。懂得宁静观望人生百态,拂拭蒙住双眼的尘埃,保养身心,洗涤思维,稳重行事,清净驻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心态维持在平和坦然的基调,也就更具逆流而上、走出荆棘的底气。
明代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云:“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
在顺境之中能够不受束缚,来去自如,才是大智慧之人;深陷逆境泥沼中,若能站稳脚跟,不为所动,才是大格局大气魄之人。
人之一生,难免有浮有沉,不会永远如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如低谷暗淡。一浮一沉,正是磨炼,正是宝藏。
以理性冷静的姿态面对失败之事,以旷达的心性格局观望人生逆旅,为心灵松绑,为生命蓄能,活出自在,活出范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