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知子罗开了个玩笑,保留下中国都市巨变前的模样!
前往知子罗,需要沿着狭窄的盘山公路一路向上!我们去的那天天公做美,左看是碧罗雪山顶,右看是高黎贡山雪,脚下千米处怒江在喧腾咆哮,300里怒江峡谷尽收眼底,宛若一幅气势恢宏的画卷。
车子过了一个拐弯后,猛然发现前方山脊耸立着一座多角形阁楼建筑,非常古雅素朴。接着,就看到了一片整洁的小楼安静温顺地卧在它旁边。随着车子前行,老城逐次跃入眼帘。这是很大一片的建筑,虽然老旧残破,可是看的出昔日的热闹辉煌,就如同一个没落的贵族子弟,低眉垂手静静地立在那儿。对眼前所见,大家心头充满一种强烈的失真感,是光线的原因?还是长途奔波精神疲劳使然?老城就那么在人们毫无准备时突然闯入视野,造成的视觉冲击是强撼的。
坐落在碧罗雪山海拔2023米处山梁上的知子罗是怒江峡谷早期仅有的几个集市之一。居住在更高处、同为乌蛮部落后裔的傈僳族下来赶集,用傈僳语称赞它“知子罗”,意思是“好地方”。如今,知子罗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的9个怒族村之一。历史上,它是怒江通往内陆的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1949年碧江和平解放,1954年成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区(后改为州),碧江县府、区(州)府都设在知子罗,7625部队的团部也设于此。这里,曾一度是怒江流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人马云集,繁盛之状一时无两。
在那个“百废待兴”年代,一批又一批干部、科技工作者、大中专毕业生们,怀着一颗建设边疆的决心,不畏艰难、风餐露宿、翻雪山、过溜索,来到怒江支援边疆建设。知子罗也从解放前只有几间瓦屋面平房和篱笆木板房的小山寨,发展建设成为拥有四百多幢砖木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群的碧江县城。
时光回到1986年9月24日,经国务
院批准撤销碧江县建制,其辖区分别归并到福贡、泸水县两县范围,县城拆除一半后划归福贡县匹河乡管辖,成为知子罗村委会,年轻的碧江县从此在中国地图上永远消失了,从辉煌的州府到被人遗忘的“废城”,这样的境遇,恐怕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绝无仅有。
导致碧江县撤建的原因,缘于怒江地区艰难的生存环境和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极大损失和威胁。特别是1979年9月底到10月上旬,连续16天的大雨使碧江县遭受60多年来罕见的大洪水和泥石流灾害,知子罗部分地区出现地面裂缝,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滑坡、坍塌,一时间引起全城人们的恐慌,更有说法,该城随时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坍塌进滚滚的怒江中而不复存在。为避免山城塌陷带来的灾难,半年时间内,县府主要机关先后迁往子里甲、双纳瓦底等村庄。1982年至1983年间,云南省政府拨款治理知子罗,但整个县城的倾斜不但没有改变,而且滑坡迹象越来越严重。专家认为知子罗地质结构复杂,地带含有三组滑坡梯,治理工程量大、代价高昂。经综合考量,撤销碧江县建制就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抉择。
碧江县城开始被知子罗村公所接管。这时,地处边疆、经济尚十分不发达的知子罗村跑步进入了“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按瓦房每人1门、楼房2人1门的简单方式,不管这个门头后面是否还有套间。于是,州长办公室燃起了木柴,银行保险库里唱起了歌,新华书店里众人在猜拳喝酒,武装部里一对新人刚入洞房。截至2016年,知子罗村共有358户,1005人。
人们看到一群农民住进了威严的政权大楼,牛和猪在曾经晾晒着雪白床单、盆里养着鲜花的家属楼里栖身,觉得这是一种巨大反差,为知子罗作为一座县城的曾经荣光和现在的沦陷而遗憾。他们并不了解和理解生活在这里的主人,甚至还不知道这里已是一个村委会建制,还以为农民们趁着撤县的混乱,吹着得意的口哨纷纷抢占大楼。一个曾经由国家掌控一切的城市,突然交给一群还在打猎和传统耕种,大集体已经消亡、现代自治意识又未完全树立的农民,结果就是知子罗的现状。它其实一点都不滑稽,滑稽的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极端对立:城市远比乡村获得更多资源和机会,如果失去城市荫庇,乡村将陷入困境,失去尊严。
历史的脚步已跨越了33个年头,知子罗虽然没有发生人们所担心的更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但这种可能性却并没有排除。仅在2005年“3·5”雪灾中村庄南北滑坡体出现地陷。人们没有惊恐,反而在地陷附近建起了教堂,我们去看时,刚参加完礼拜的人们鱼贯而出,带着谦卑而满足的笑意。只是,昔日繁华热闹的碧江县城在中国后来的城市的变迁中荒芜消失了。如果说有什么比那些旧城建筑更吸引我们让我们好奇的,那无疑便是这些仍然居住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了。当大多数人都选择离开这个地方时,唯有他们哪怕冒着生命危险也要留下来,这是怎样的一种故乡情怀!
“废城”知子罗的好日子或许也快来了。怒江州人民政府已与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签订5个战略投资合作协议,其中就包括《知子罗特色旅游风景区战略投资合作协议书》,废弃30多年的知子罗或将蜕变成为一个旅游小镇。这对当地百姓和有着知子罗情结的人来说无疑是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记忆之城”是知子罗最大的卖点,希望知子罗的旅游开发能保留原来的风貌,修旧如旧,唤醒一段藏在怒江大峡谷中的繁华记忆……
【作者】王成,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总策划,媒体撰稿人,乐途旅游网超级灵感旅行家。工农商学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诗和远方。惟愿我们在行走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本文图片和文字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请与作者联系。(微信:1861263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