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造像艺术:尼泊尔13-14世纪的马拉王朝早期坐像。

13/14世纪的马拉王朝早期,佛像出现了以坐姿形式为主的造像形式。艺术特征表现为:造像头大肩宽,面庞丰满,下巴圆润,大耳垂肩,眉眼细长,五官小巧生动,表情含蓄沉静,体态丰满,造型浑圆,比例匀称,肩宽腰圆,胸部挺拔,四肢健美,手脚姿态优美写实,整体装饰繁褥,特别是头冠及身上的装饰镶嵌有各色宝石,装饰非常繁复,工艺的精细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0)

相关推荐

  • 浙-南山造像

    南山造像位于余杭区瓶窑西面约一公里处的南山,造像分布在海拔不到150米南山东南的山腰石壁上,延绵数百米.古时,这里为采石场,采石后,山体上留有千仞峭壁,造像就是在这壁上起龛雕刻   因为寻访线路错误, ...

  • 川-邛崃石窟---磐陀寺摩崖造像

    磐陀寺位于西距邛崃约5公里的临邛镇磐陀村花果山东面山坡上,造像山崖坐西向东,现存6龛造像,从东向西编号,其中1号龛位于2号龛下方,与其他龛不在一个平面上.始凿于唐元和十五年(820),造像前面平地上有 ...

  • 佛造像艺术:13至14世纪的藏西青铜合金造像(后期)

    帕拉王朝在12世纪消失后,帕拉艺术对西藏的文化影响减弱,13至14世纪藏西青铜合金造像艺术处于独立发展的状态,造像风格上保持了早期的藏西青铜合金造像艺术的风格及工艺特征,但比对早期造像,还是区别明显: ...

  • 12世纪至13世纪,尼泊尔马拉王朝早期佛教立像

    十三世纪到十八世纪是尼泊尔马拉王朝时期.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两段,以1482年为界.1482年之前称马拉王朝早期,这一时期的造像延续了前期风格,又加进了新的元素. 此一时期的佛与菩萨立像皆头大肩宽,面部 ...

  • 佛造像艺术简介37: 受尼泊尔艺术影响的13至14世纪藏中造像。

    十二世纪末,由于受到伊斯兰势力的不断入侵,印度各地佛教纷纷消亡,尼泊尔成为影响藏传佛教艺术的主要源泉.在政治上,元朝(1271年-1368年)统治者独尊藏传佛教萨迦派,推动了西藏各势力的整合,近四百年 ...

  • 佛造像艺术简介39:13至14世纪的丹萨替造像

    丹萨替造像以丹萨替寺而得名,丹萨替寺位于山南桑日县江乡日岗村北的一个腰上,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由噶举派僧人多吉杰布兴建.多吉杰布为帕竹噶举派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帕木竹巴.多吉杰布时期, ...

  • 佛造像艺术:12至13世纪的藏西青铜合金造像(早期)。

    在众多的青铜佛造像中,藏西风格佛造像以其独特青铜材质和别具一格的制作工艺在喜马拉雅佛造像发展历史中风格独特,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藏西包括历史上的拉达克王朝及古格王朝,位于印度控制的喀什米尔东部及西藏阿 ...

  • 佛造像艺术简介29:7-9世纪尼泊尔李察维王朝造像艺术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东连不丹.锡金,西南连接印度,北与我国西藏接壤,虽然国土面积不大,而且多为山地,可是在人类文明史却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和影响,佛教造像艺术便是其古代文明中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页 ...

  • 佛造像艺术:受克什米尔与帕拉艺术双重影响的12-14世纪藏西青铜合金造像

    在地域上,藏西处在克什米尔与东北印度的帕拉王朝之间,宗教,艺术等方面,自然会受到双重文化的影响.比如佛造像的面容,服饰特征,镶嵌工艺等方面,藏西12至4世纪青铜合金造像既有早期克什米尔造像艺术的痕迹, ...

  • 佛造像艺术:受尼泊尔艺术影响的‘夏鲁’风格

    西藏各地的艺术风格从十三世纪后半叶到整个十四世纪,深受尼泊尔艺术的影响,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结合当地审美,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夏鲁风格及丹萨替风格. 夏鲁寺位于日喀则市驻地 ...

  • 佛造像艺术:11-12世纪晚期帕拉风格铜质造像。

    晚期帕拉风格铜质造像以密教的菩萨,度母,本尊像最有特征:   通常头顶圆柱状发髻冠,边沿饰三花冠,耳际处横出典型的帕拉式扇形冠结,有的宝缯垂至肩部,有的呈U形自然上扬.脖上挂项圈,左肩斜披圣带,两臂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