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练筋骨皮”,许多习武者都忽视了这个功法.....

武谚曰:“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说明内外兼修的重要性。不少武道研修者对练气、伸筋拔骨,冬去春来,锲而不舍。对皮肤的锻炼却并不重视。经常看到:要练武,不怕苦:流血、流汗、不流泪等字眼。打沙袋、打木桩,导致受伤流血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众所周知,皮肤是保护人体健康的第一层屏障,岂能轻易糟蹋!有些武道研修者受伤之后未经认真处理,出现了疤痕增生、关节灵活性降低。对后续训练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练内家拳,皮肤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感应能力,万不可如硬功排打那样,使皮肤生出粗糙老茧,神经迟钝,影响搏击速度。当习练者的内功功力增强,精气充盈,力达四梢,反应灵敏,与人交手时,即可远离见缝插针,远桥发力,重创对手。

内家拳讲筋骨皮。练内家的常以“铁皮包玻璃”比喻练外家的。内家拳在“充实三宝,练养内气”的基础上,带动人体筋骨皮膜和五脏六腑发生高质量的良性变化。气窜内膜自能鼓起内膜,去褪上衣运气血,即可见内气走动的地方,其皮肤就会鼓起来,似有蛇在皮下串行,甚至可使皮肤颤动。那股颤动之力可把一只苍蝇弹出去。

练内气、练内劲、达内壮、“强骨实髓”,是内家功夫的薪传之秘。通过一系列内功功法习练,使得肾气充盈,精满气足神旺,任督二脉畅通,生理机能功能大大改善,筋骨皮也发生质的改变。易筋经所说的“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着于皮”的“着于皮”三个字,点出了皮的重要作用。

对皮肤的锻炼简称练膜。但凡练膜有成者皮肤光滑、坚韧,且旁人不易察觉。一般认为只有缺乏肌肉保护的部位才需要刻意修练,像脚背、胫骨、膝盖、手背、肘尖等部位。

在正式训练之前缝制一个(30cm×30cm)方形双层棉布袋,内装满绿豆以备练功之用。训练的最佳时期应当是初夏时分开始,气温的升高,有助于气血的畅行。每次训练前都应先做热身运动。训练脚背、胫骨、膝盖等部位时,双手抓握绿豆袋砸击之。训练手背、肘尖等部位时,可将绿豆袋放在一结实桌子上直接击打,一击即收。切不可用强力、拙力。每个部位训练三分钟左右,微微发热即可。

练功月余,应逐渐加大力度,为避免受伤则需要用药汤擦洗。每次擦洗都必须将药汤加热至60摄氏度左右。手背特别是手指部位训练前后都应认真擦洗。其他部位训练后擦洗即可,以达到褪火消肿的目的。

天气转凉后,能喝酒者可适量饮用跌打药酒,促进血液循环。待功力加深后可将绿豆袋绑在树干上进行全力击打,如果练功过程还是出现伤肿现象,则要及时消肿止痛。一般练至6至8个月,练膜基本完成,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某些部位的训练。到时候,皮肤坚韧、骨膜也变得坚实,作为攻击武器自然毫无问题。

可惜一些初学者急功近利,练了一副反应迟钝的死皮僵肉。实战中常常只有被动挨打的份。从健康角度而言,也得不偿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