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与姓氏文化

  墓志是指一种放在墓葬里的刻有死者姓名、里籍、生卒年和生平事迹的石刻。墓志的信息非常丰富,是研究古代历史的第一手可靠资料,具有“补史之阙,正史之误”的重要文献史料价值。因此,学界对出土墓志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地理及古代典章制度等方面的研究考订。实际上,墓志还蕴含丰富的姓氏文化史料,是研究姓氏源流、演变、迁徙、分布不可或缺的文献史料。关于这一点,目前学界还鲜有人留意。

  记载姓氏来源

  中国的姓氏来源多样,或源自居住地,或源自官职,或源自少数民族改姓,或源自皇帝赐姓,或源自异域等,这些情况在墓志中都有相应的记载。

  如《唐银青光禄大夫卢翊墓志》:“其先出于神农氏,暨周尚父太公封于齐,嗣子伋有子七人,第三子食邑于卢,子孙为卢氏。”《唐游击将军藏晔墓志》:“其先周文王之胤、伯禽之后、鲁文公之少子武仲封于藏,子孙因地得姓。”这些是以祖先的居住地为姓氏。

  《唐广平郡太守寇洋墓志》:“其先康叔之后也。昔周王命小子封,盖贤康叔为大司寇,子孙因氏焉。”这是以官职名称为姓氏。

  《唐润州司马独孤季鹰墓志》:“君讳季鹰,本姓李,陇西成纪人。高祖楷,隋民部尚书、武阳公,以文帝独孤后性多嫉忌,屡以直谏。文帝高其功,与皇后为昆弟。洎国初复正姓,徙居长安。堂兄之子入侍宫门,大历中,代宗册为后,于是录隋故事,又锡姓独孤。”这方墓志记载的是皇帝赐姓的例子。墓主独孤季鹰原为李姓,其高祖李楷,因功被隋文帝赐姓独孤。李唐王朝建立后,复姓李氏。唐代宗时,再次被赐姓独孤。

  《唐江华郡太守和守旧墓志》:“本为素和氏,后魏文帝分定氏族,因为和氏焉。”《唐集贤院校理石君墓志铭》:“君讳洪,字浚川。其先姓乌石兰,九代祖猛,始从拓跋氏入夏,居河南,遂去'乌’与'兰’,独姓石氏。”这些是少数民族改汉姓的例证。

  墓志还记载了一些源自外国的姓氏。《大周左武威卫大将军黑齿常之墓志》:“府君讳常之,字恒元,百济人也……唐显庆中,遣邢国公苏定方平其国,与其主扶余隆俱入朝,隶为万年县人也。”《唐定远将军安菩墓志》:“军讳菩,字萨,其先安国大首领。”复姓黑齿,来自今朝鲜半岛;安姓,则来源于西域古国,即今中亚国家乌兹别克斯坦。

  记载姓氏分布及流迁

  墓志记载了墓主姓氏及里籍,今人可借此考察某一姓氏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分布情况。如《唐校书郎沈齐文墓志》:“君讳齐文,字正人,吴兴武康人。”《唐新安郡婺源县令范仙峤墓志》:“公讳仙峤,敦煌人也。”《宋殿中丞张曙墓志》:“公讳曙,字日华,世真定堂阳人。”《元监察御史郑择墓志》:“公讳择,字从之,世为钧之新郑人。”

  墓志记载了姓氏的宗族渊源及迁徙衍变情况。有的是因祖先在外地做官而迁徙。如《隋河南郡守孔业墓志》:“君讳业,字仲茂,本鲁国曲阜人。先圣太师孔宣父三十六代孙,任隋为河南郡守,因而家焉。今为洛阳人。”有的是因皇族封藩而迁徙,如《唐梓州长史刘彦之墓志》:“君讳彦之,字彦之,本沛国酆人也……至大汉勃兴,祚传景帝,其子始封河间郡王,因徙居河间郡,子孙蝉联。”有的是因逃难避祸而迁徙,如《明陕西临洮府同知冯恂墓志》:“先生姓冯氏,讳恂……世为河东人。元末盗起,中原大扰,六世祖义脱身逃至偃师,因占籍焉。”有的是因朝廷的移民政策而迁徙,如《金少中大夫程震墓志》:“君讳震,字威卿,先世居洛阳,元魏迁两河豪右实云中三州,遂为东胜人。”

  记载稀见姓氏

  墓志记载了一些较为稀见的姓氏。单姓如《唐廉州封山县令爨古墓志》的“爨”姓、《唐国子博士开休元墓志》的“开”姓、《唐朝散郎乘著墓志》的“乘”姓;复姓如《北魏襄州刺史乞伏宝墓志》的“乞伏”、《唐朝议大夫南郭生墓志》的“南郭”、《后唐东南面招讨副使西方邺墓志》的“西方”、《唐吉州长史疋娄思墓志》的“疋娄”、《唐辰州司仓参军事屈突伯起墓志》的“屈突”等。据统计,这些稀见姓氏全国目前均不足千人,上述墓志无疑是研究这些稀见姓氏的难得史料。

  有的姓氏现今已完全消失。如根据《唐宋州录事参军尔朱旻墓志》可知,尔朱氏原为古代匈奴族后裔,发迹于北魏,在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时,把持朝政的权臣尔朱氏一族为避祸保命,子孙省文简改为单姓朱氏、尔氏,后逐渐与汉族融合。这方墓志表明,“尔朱”这一姓氏至迟在唐朝还存在。

  记载姓氏演变

  历史上由于民族政策、民族融合及其他原因,产生了改变姓氏的文化现象。

  有的是因少数民族汉化而改姓,如《北魏襄威将军元斌墓志》:“君讳斌,字道宝,河南洛阳人,恭宗景穆皇帝之曾孙。”这方墓志中的元氏,就是由北魏鲜卑族的“拓跋氏”所改。也有将汉姓改为少数民族姓氏的,如《大周柱国谯国公夫人故步六孤氏墓志》:“夫人讳须蜜多,本姓陆,吴郡吴人也。”显而易见,这方墓志中的“步六孤氏”,就是由汉姓陆氏所改。无论是少数民族姓氏汉化还是汉姓少数民族化,都丰富了中国的姓氏,而姓氏在这里也成了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证据。

  有的由复姓改为单姓。如《隋梁安郡守侯肇墓志》:“君讳肇,字永先,上谷人。沛国夏侯婴之胤。”这方墓志表明,复姓“夏侯”是侯姓的一个新的来源,值得现今侯氏人及从事侯氏研究的学者进一步考察和研究。

  有的因其他原因而改姓。被明太祖誉为“天下奇男子”的元末著名将领王保保,出生于河南光州固始县,因镇压红巾军起家,累封为河南王、中书左丞相,并被元顺帝赐名为扩廓帖木儿。《明史·扩廓帖木儿传》载:“扩廓帖木儿,沈丘人,本姓王,小字保保,元平章察罕帖木儿甥也。察罕养为子,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但洛阳出土的《元太尉赛因赤大忽墓志》却记载:“公讳赛因赤大忽,系出蒙古伯也台氏,其先从世祖皇帝平河南,因留光州固始县,遂定居焉……子三人,长扩廓铁穆迩,生而敏悟,才器异常。幼多疾,忠襄(即察罕帖木儿)以母舅氏,视之如己子,遂养于家。”这方墓志表明,《明史·扩廓帖木儿传》记载有误,扩廓帖木儿是王保保的原名而非赐名;他并非是生活于河南的汉族,而是源自塞北的蒙古族;他也不姓王,而是姓蒙古族的伯也台氏。

  历史上还有因误写而无奈改姓的情况,如《明河南卫百户王俊墓志》:“本杨姓,系出陕右高陵。祖忠,正统中从戎沙漠有功,进百户秩。纪功者误以杨为王,遂曰之。”这方墓主本姓杨,因为记录军功的小吏笔误,将其错书为“王”,不得已只能将错就错,易为王姓。此例揭示了姓氏演变的极为罕见的现象,值得留意。

  姓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姓氏文化学术研究,挖掘和整理姓氏文化资源,应重视出土墓志的重要史料价值。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东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