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炳彩从肝论治水肿经验简介
一、水肿关乎五脏
水肿,《内经》称之为“水”,《金匮要略》称之为“水气”,是由于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疾患,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对水肿的病机,《素问·水热穴论》指出:“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阴阳别论》亦言:“三阴结,谓之水。”均肯定了肺、脾、肾在水肿病中的主导作用。明·张景岳强调,水肿与肺、脾、肾三脏相干,《景岳全书·肿胀》指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此说影响深远,至今历版《中医内科学》教材均采用此观点,目前临床上治疗水肿亦多从肺脾肾三脏入手。德惠市人民医院中医科邢卫光
二、从肝论治水肿的理论依据
伍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水肿从肝论治的病例并不少见,深感从肝入手是治疗水肿一个不可缺少的方法。其理论依据,首先,从津液代谢的途径来说,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气滞而津液停留,为痰为水。而肝的疏泄功能,又与肝主藏血的功能有密切的联系,肝血不足,则不能制约肝阳,不能维护正常的疏泄功能,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津液的代谢过程,引起水肿或臌胀。
其次,从水与血的关系来看,在生理上,水血本同源,相济并倚行。在病理上,唐容川根据“血积既久,其水乃成”、“水虚则血竭”的病理基础,强调“血病不离乎水”、“水病不离乎血”。日本人长尾善治通过研究认为,“瘀血形成不单是血循环的障碍,同时也有水代谢障碍”。这些古今研究,说明血和水在病理上具有“瘀阻则水停,水蓄则血凝”的关系,此水血相关病理在妊娠病中屡见不鲜。从活血与利水的治疗关系上看,活血促利水,利水促活血,前者如大黄甘遂汤、当归芍药散,后者如桂枝茯苓丸。现代研究证明,活血药具有溶解血凝块,吸引水解物入血和降低血黏度等作用。利水药可促进组织间的水液渗入血脉,这样就把分解物带入血脉,加速了瘀血的吸收。而瘀血的形成,与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密切相关,也与肝不藏血,造成出血有关。
最后,从肝与脾的关系来看,在病理上,肝失疏泄,可影响脾胃之升降、运化,而脾的运化功能是否正常是产生水肿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治疗上,脾病往往要从肝论治。综上所述,从肝论治水肿是有充分理论依据的。查阅文献可知,陈亦人教授亦曾从肝主疏泄、肝主藏血两个方面阐释了肝与水肿的关系,所见略同。
三、从肝论治水肿的指征
以上论述虽从理论上说明了水肿与肝的关系,但究竟应如何把握从肝论治水肿的指征,以往未见论及。伍教授认为,凡水肿从肝论治,多见于水肿涉及血分者。如龙胆泻肝汤之治水肿,除水肿症状外,多有眼睛怕光、口苦、小便甚黄、脉弦等;又如当归四逆汤之治水肿,除见水肿症外,水肿多见于下肢,伴肢麻而冷,舌淡、苔白,脉细弦。妇女则往往伴见月经推后、量少、色淡等血虚有寒的症状。如兼有呕吐,则可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如当归芍药散之用于水肿,则有肝脾不调,水湿内停,脉弦细的征象。抓住以上症状,水肿从肝论治则效果立见。
四、从肝论治水肿的临床应用
在此理论指导下,伍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屡用当归四逆汤、龙胆泻肝汤、当归芍药散等方治愈了不少水肿患者,举例如下。
例1:胡某,女,45岁,1990年9月12日初诊。自诉患肾炎多年,现全身水肿半年余,头面部先肿,后肿及全身,但肿势不甚,晨起颜面肿,午后脚肿,纳食尚可,面色萎黄,精神一般,大便软,小便短少、色黄,无灼热,不浑浊,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尿蛋白(+++)。曾在外院治疗无效,而延伍教授诊治。先后用发汗利尿等法治疗近3月,水肿及蛋白尿均无好转,后思其面色萎黄,脉弦细,浮肿不甚,辨证为血虚水湿内停,用当归芍药散原方。处方:当归、泽泻、白术、茯苓各10g,白芍15g,川芎6g。每天1剂,水煎服。服药7剂,水肿略减,尿蛋白减为(++)。原方再服7剂,水肿又减,尿蛋白减为(+)。继服7剂,水肿全消,尿蛋白阴性。为巩固疗效,嘱原方再服1月,至今未复发。
例2:伍某,女,30岁,1984年10月1日初诊。近半年来下肢浮肿,按之凹陷,化验小便无异常,月经延期,量少、色淡红,并伴四肢冷,痛甚呕吐,腹部怕冷,关节疼痛,舌淡、苔白,脉细弦。曾服中药治疗无效。辨证为肝血不足,风湿内停,兼有内寒。方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处方:当归、白芍、桂枝各10g,细辛、木通各3g,甘草5g,大枣5枚,吴茱萸6g,生姜3片。嘱经行腹痛时每天1剂,水煎,连服5剂。2次月经来潮时各服5剂,不但痛经、呕吐除,下肢浮肿亦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