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29条)

从头学中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29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方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甘草各四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 芒消半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伤寒论》中有很多条文像是某个医案的完整记录,本条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以致于有些医家认为张仲景的《伤寒论》其实就是在记录他平时积累的一些经典医案。这个想法很有意思,但并不能用来解释《伤寒论》中的大多数条文,所以支持者不多。不过,对于《伤寒论》中的部分条文其实就是病案的记录这一点,还是比较公认的。

这名患者初起的症状是“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因为有“脉浮,自汗出”,所以被误以为是太阳中风证,而使用了桂枝来解表。其实这是一个阴阳两虚证。表阳不足而兼表邪则“脉浮,自汗出”,“微恶寒”;里阳不足则“小便数”;阴虚津液不足,筋脉失养则“脚挛急”。所谓“实人伤寒发其表,虚人伤寒建其中”,此时应当先建其中气,治疗阴阳两虚,再以汗法治其表证;或者至少采用扶正解表的办法。

但是医家反而用了桂枝汤来发汗解表,于是正气更虚。阳气亏虚,不能温养四肢,所以出现四肢厥冷;阴液不足,故而咽中干;阳虚阴亏,心神失养,故而烦躁;里气不和,胃气不足,故见吐逆。这是阴阳亏虚都比较明显了。阴津难以速生,阳气可以亟固,所以仲景采用先温阳,后养阴的办法来治疗。

温阳就涉及到一个定位的问题,心、脾、肾阳气亏虚都比较常见,这里应当从何脏入手呢?患者并没有“脉微细,但欲寐”的少阴见证,反而有吐逆等里气不和表现,所以从中焦阳气入手。用炙甘草益气和中,干姜温中散寒,以复中焦阳气。服之阳气渐复,充养四肢,则“厥”愈而足温。阳气能温养筋脉,则两足亦伸。

如果阳气虽复,津液不足,不能濡养筋脉,也可能表现为“脚挛急”的症状仍然存在,可以用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以缓其挛急。“其脚即伸”就是描写患者“脚挛急”症状缓解之后的样子。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脚挛急”,并不是指两脚屈而不伸,而是指两小腿而言。我们现在说的“脚”,在汉代称为“足”。

阳复太过;或者过用热药,反伤津液;或者因为患者自身“汗出小便数”引起津液不足,胃肠燥热,都可以引起里气不和,阳明燥热内结,扰动心神而表现为谵语、大便不畅。可以用调胃承气汤以泻其热,和其胃而止谵语。

若是多次发汗,甚至用烧针的方法强发其汗,则阳气大虚,转为少阴证,表现为肢厥、脉微、吐利的,就用四逆证来温少阴之阳,散阴寒之邪。

总结一下,本条所述是阴阳两虚,兼有风寒的患者,误用桂枝汤发表,加重阴阳两虚,而出现厥逆、咽干、烦躁、吐逆的症状。应当用甘草干姜汤温其中焦,以复阳气,则厥逆可消;再用芍药甘草以生津液,则两足可伸。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胃肠燥热,扰动心神,而燥结不甚,腑实未成的,可予调胃承气汤泻热和胃;如果过汗伤阳,病转少阴的,当以四逆汤温阳散寒。

甘草干姜汤,是用炙甘草四两益气和中,干姜二两辛温复阳。两药相合,可以辛甘化阳;甘草倍于干姜,是温中甚于散寒,使中焦阳气得复。

芍药甘草汤则是酸甘化阴的代表方,能益阴生液,滋养筋脉,以缓挛急。除了可以治疗“脚挛急”,还是缓急止痛的代表方。

调胃承气汤重在泻热,善治胃肠燥热而无有形结滞者。用大黄、芒硝泻热,炙甘草调和诸药,以缓药性,使药性持续发挥作用。

四逆汤善温少阴阳气,兼有散寒之功。附子为君,以温肾阳。臣以干姜,加强附子温阳之力,更有制附子毒性的作用。炙甘草甘缓姜附之燥,并使药性持久,少气生气。方后自注,“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对于阳虚明显,阴寒较甚者,姜、附可以加强使用。

四逆汤所用附子为生附子,而且也没有强调要久煎。“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煎煮时间并不长。因此虽然只用一枚,但其实温阳力量是非常强的。现在临床使用,多半还是用制附子,若嫌力量不够,可以加量以增其力。

点击下方链接复习近三条伤寒条文: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26条)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27条)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28条)

字帖获取请点击:

伤寒论字帖

现已更新至28条

从今天起“从头学中医”开启《伤寒论》新板块了!

《伤寒论》怎么读,怎么理解?是很多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的痛点。

关于《伤寒论》条文解读、应用的名家著作众多,很多初学者不知如何选择合适的著作来学习。我们尝试对《伤寒论》条文进行逐条讲解,用尽量简单、精炼的语言,帮助大家理解伤寒论的字面含义,以做入门之用。

如果您对于条文的解读有什么疑惑或建议,可以在文章底部留言,小编一定会回复。

希望中医学习路上,“从头学中医”团队能同广大中医爱好者一起“温故知新”。

稿约:“从头学中医”公众号是由“一小撮”热爱中医的人运营的公众号,致力于中医学习与推广。欢迎广大爱好中医的朋友们不吝赐稿。但凡与中医的学习和应用有关的稿件都可以的。录用后,我们将通过公众号和其它自媒体将您的想法传递给更多喜欢中医的人。让更多人和我们一起“从头学中医”,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投稿信箱:28186361@qq.com

(0)

相关推荐

  • 记录:我的中医人生(17)

    我的中医人生(10) 作者:李惠 今天接着研读桂枝汤的加减应用 第21条<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太阳病,不应当泻下,泻下以后,造成了胸闷 ...

  • 《伤寒论》学习补记…之第29条现代人学《...

    <伤寒论>学习补记-之第29条 现代人学<伤寒论>,最难的就是不知其所云,主要原因是其惜字如金.   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7条

    00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注解伤寒论>:"阳为热,阴为寒也.发热而恶寒,寒伤阳也:无热而恶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11条

    011,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注解伤寒论>:"皮肤言浅,骨髓言深:皮肤言外,骨髓言内.身热欲得衣者,表热里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122条

    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注解伤寒论>:"阳受气于胸中,发汗外虚阳气,是令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4条第5条

    00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注解伤寒论>:"太阳主表,一日则太阳受邪,至二日当传阳明,若脉气微而不传阳明,胃经受邪,则喜吐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270条

    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注解伤寒论>:"伤寒四日,表邪传里,里不和,则不能食而呕:今反能食而不呕,是邪不传阴,但在阳也.&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16条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267条

    267,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注解伤寒论>:"少阳之邪,在表里之间,若妄吐.下.发汗.温针,损耗津液,胃中干燥,木邪干胃,必发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58条

    0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注解伤寒论>:"重亡津液,则不能作汗,必待阴阳自和,乃自愈矣." 本条主要讲述阴阳自和是一切疾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59条

    0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注解伤寒论>:"因亡津液而小便不利者,不可以药利之,俟津液足,小便利必自愈也." 本条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