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走笔』 第62期:王晓红丨乡村文化的播种者

乡 村 文 化 的 播 种 者

——记张向孟和他的老电影

时光如水流逝,事物交迭更替,日子总是向前。但总有一些有心人,努力在生活之上保留那么一片天空,让生命拥有动人的光泽,用不褪色的情怀,记录和收藏旧时光的经典,让人们得以品味过去,从而更加珍惜当下,憧憬未来。

张向孟就是这样的有心人。熟悉他的人都亲切的叫他老张,他的“院西老电影放映广场”被列为“安平七绝”之一。当他带着他的老电影在安平政协书画展活动亮相时,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好多人围着观看,久久不愿离去。那些黑白影片,虽然声像的清晰度无法和现代的数码产品相比,但却打开了许多人记忆的大门,不禁让人想念起那个年代,那些逝去的欢乐时光。怀着同样的心情,我们跟随张向孟,去他的老家院西村参观他的“老电影”博物馆。

老张本不是爱说话的人,但说起他的老电影,却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车子从县城出发,大家边走边聊,大约20分钟的车程,很快就到了他所在的村子。在院西村的村西入口处,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大广场,广场偏西是一座飞檐小亭,亭子下方是一个卷帘式的宽银幕的帐子,可以自动升降,广场北侧有一排健身器械,有一座高高的跷跷板引起同行人的注意,大家饶有光趣的亲身体验了一把,跷跷板还可以旋转,着实有趣。老张说这是从别处淘来的俄罗斯跷跷板,这块广场晚上放电影,白天供乡亲们在这里玩耍娱乐。广场东北角有一大石磨,在爬满藤蔓的墙壁背景的映衬下,给人以别样的艺术美感。紧临广场东侧,就是老张的家了,这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农村人的庭院。跟随主人的引领,我们先参观了西屋,这里是一个大的放映室,8台高大的老式放映机整齐地排列于半米多高的台子上,其中一台放映机对准西墙上的放映口,老张就是在这个放映窗口后,义务为乡亲们播放电影。窗口与广场上安置银幕的亭子之间的距离约是20米,在建设时经过了严格的测算,达到适合放映的最佳距离。对这些机器,我们是既熟悉又陌生,饶有兴趣地一台台近距离欣赏着。

老张又把我们让到北屋正房,推开门的一瞬间,我们就被大大小小的老电影机子吸引了,它们是老张从各地淘来的,每一台机子都见证了很多历史的变迁和久远的故事吧!屋子的西墙也挂着一面白色的银幕,东墙的上方悬挂着伟人的画像,相册下面是个格物架,陈列着一些艺术品和老物件:旧式行军水壶、老式挂钟、老式留声机。这些东西让人仿佛穿越到旧时光里,回到那个四邻八乡围在一起看露天电影的年代。当我们还沉浸在回忆中时,老张又把我们引领到地下室,这是他专门为存放电影胶片修建的。当时建房时此处是一个大坑,正好省去了填土这项工程,而黑白胶片的保存对周围环境的温度和干湿度要求比较高,所以就建了地下室,以便于贮藏。一排排的木架子上,黑胶片被存放在一个个铁皮箱子里,静静地等待着主人。在老张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他有近2000来部电影胶片,基本上还能播放。有中国的、外国的、有革命题材的、有新闻记录片、宣传传统文化的。这些胶片大的35毫米,小的16毫米还有8.75毫米的。而国外的胶片是8毫米,他们大多是乐凯胶卷厂的前身——保定胶片厂生产的,随着时代发展,电视的普及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直到今天发展到数码科技,成像越来越高清,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老电影就变成了承载一代人记忆的符号。但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老电影是照进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道光,一直在走过那个年代的人心中闪耀,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乡愁吧。

正是基于这种乡愁情结,张向孟走上了收藏老电影、义务播放老电影的路。年轻时生活条件不富裕,后来经过两口子的努力奋斗,有了一些经济基础,又有喜欢收藏的兴趣,也买了一些“古董”,真真假假,无从分辨,走了不少弯路。后来考虑到老电影反正没假的,两口子都爱看电影,就一发不可收拾,十几年来陆续从各地淘来一些老电影机子和黑胶片,也认识了一些全国各地的老电影爱好者和著名的艺术家,如闫肃、谢芳等。他们让他开阔了眼界,提升了收藏境界,并成功举办了一次全国老电影爱好者交流会。从收藏至今,老张两口子一直义务为乡亲们放电影,老张陆续投资了100多万,建筑面积就有300多平米,占地面积500多平米。为了便于观看,又修建了凉亭,设置了宽8米,高3米的宽 银幕,各种胶片殾能播放,轮流放映黑白片、彩色片。内容涉及戏曲、故事、科教、农技等。满足不同人员和不同层次的欣赏需求。电影广场也成了乡亲们娱乐、健身的场所,吸引了邻村的乡亲们来观看,被大家津津乐道,成为院西村一道独特的乡村文化大餐。

看我们余兴未尽,老张又在室内放映厅为我们播放了一段电影。拉上厚厚的遮光窗帘,屋内顿时暗淡下来,一束光从电影机打到屏幕上,让我们体验到了与大电影院不一样的视觉享受。这是一部战争题材的黑白纪录片,那些移动的影像,穿过层层历史烟云,向我们走来。那种厚重、古朴的气息,是当下的数码影像无法给予的感觉。斑驳的时光,与过去重叠,总有一些什么是我们所不能忘记的,而这,正是老电影留给我们不可替代的珍贵记忆。当我们问到老张还有什么心愿时,他说再淘一部进口的大座机,注册一个自己的老电影品牌。

老时钟的敲击声提醒着正午将近,我们起身向老张告辞。走出庭院时禁不住的回头张望,大门东侧的翠竹正郁郁葱葱,仿佛召示着农村文化绵延不息的生命力,而老张这位民间电影文化的耕耘者,正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作者简介

王晓红,笔名晓风虹影,就职于安平县国家税务局,主要从事信息报道和文件编发工作。喜文字,爱诗词,现为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 衡水作协会员,安平县诗词学会秘书长。作品散见于《安平文学》《衡水日报》《河北经济日报》《河北国税》等报纸和刊物。

(0)

相关推荐

  • 永泰乡村电影放映员郑瑞文:用光影照亮村民文化生活

    一辆摩托车.两箱放映器材.一瓶水和两块面包,这天下午不到4点,记者见到永泰县嵩口镇乡村电影放映员郑瑞文时,他正在家里收拾"行装"准备出发.当晚,他要到嵩口镇佳洋村为村民放映电影&l ...

  • 冠 乔:山那边,水那边

    山那边,水那边 冠 乔 (一) 最先听到北村的名字还是在"文化和旅游部"官网上,2020年7月,铜山区柳泉镇北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北村位于微山湖畔 ...

  • 咱们村‖故乡的记忆/葛保松

    责任编辑亚静 故乡的记忆 文/葛保松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的挂念,是每个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故乡有儿时的梦,有青春真挚的情,更有永远不能忘怀的乡愁. 我的故乡是山东莱西市姜山镇埠西村,是胶东半岛一个不起眼. ...

  • 村居新变丨魏益君:故乡的新田园

    我的老家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而今,这里的乡亲们不仅走向了一种崭新的田园生活,美丽的田园风光还上了电影. 那年村庄整体搬迁后,旧村庄通过招商引资,实施了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田园综合体.随着综合体一期 ...

  • 『尘世走笔』第44期||陈玉洲丨江湖与港湾的诉说

      江 湖 与 港 湾 的 诉 说 朋友,你看到题目后肯定会认为是写江海湖泊的内容,其实我讲述的是社会与家的有关人生感悟. 人生如舞台――人的一生有前台,也有后台.前台是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后台是 ...

  • 『尘世走笔』第40期丨陈玉洲/寄给我遥远的童年

    岁月悠悠,往事如昨,许多童年趣事如电影般历历在目,站在历史的窗口,我真想贴上几张邮票,寄给远方的童年,与年过半百的我再次分享那少年时代辛酸而幸福的时光. 我的故乡坐落在潴龙河畔的一个小村庄,我特别怀恋 ...

  • 『尘世走笔』第41期丨误填"四个字",终生为教师

    误填"四个字",终生为教师 代新士口述   王树淼整理 我叫代新士,1971年,在家务农的我,有幸踏进了"联办中学"的大门,当上一名民办教师. 1978年,文化 ...

  • 『尘世走笔』第41期丨周奇/爷爷的烟袋锅

    爷爷的烟袋锅 作者:周奇 孤独是黑色的瘴气 需要绿色的心灵驱除 ----题记 对于爷爷最深的印象是他哄着弟弟睡觉的情形.爷爷抱着他悠过来,悠过去,弟弟不时会拉爷爷一身屎尿,换来的却是爷爷的开怀大笑.爸 ...

  • 『尘世走笔』第43期||王素娟丨新潮老爸

      新 潮 老 爸 作者/王素娟 我的老爸是一位退休教师,今年79岁,依旧思维敏捷,精神矍铄. 或许是身为教师的原因,那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情怀让他退休不休,仍在 ...

  • 『尘世走笔』第45期:翟森丨《没人听到的哭泣》《最美的微笑》美文两篇

    没 人 听 到 的 哭 泣 作者:翟 森 小时候,我常常坐在电视机前欣赏那五颜六色的画面.长大了,电视变得虽近在咫尺,却如在天涯.而一个劲长大长胖的书包,开始与我形影不离. 我也曾反抗过,甚至大哭大闹 ...

  • 『尘世走笔』第46期:程立正丨“电磁”突然消失以后

    "电磁"突然消失以后 作者:程立正 公元二十一世纪XX年夏天的X月X日X时,小张起床,揉揉睡眼,顺手拿起手机,想看看时间,但手机关机.他想打开床头台灯,没电.他穿好衣服,走到写字台 ...

  • 『尘世走笔』第47期:陈玉洲丨难忘边关“叼羊”赛

    难忘边关"叼羊"赛                            陈玉洲      叼羊本是新疆一种传统的马上比赛,然而它却出现在了30多年前的南疆哨所. 那时战马虽然退役 ...

  • 『尘世走笔』第48期:孙云霞丨做女人,就做第一流的狐狸精

    做女人,就做第一流的狐狸精 文:孙云霞 我一直喜欢"狐狸精"这个词,因为,"狐狸精"在浪漫红尘中是优秀女人的另一个名字,深受聪明女人的喜爱和认可. 女人如何在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