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 史话沧桑 闻一多先生在安顺 2018年第91期(总330期)
闻一多先生像 图片来源网络
——王 义
闻一多先生(1899—1946)湖北浠水人,伟大的爱国主义斗士,著名诗人、学者和卓越的艺术家。
在此怀着十分敬慕的心情,介绍几幅鲜为人知的铅笔速写,这些速写是闻一多先生1938年参加“湘黔滇旅行团”途经贵州安顺时所作。
沿途的壮美风光激发了闻一多先生(左)的艺术灵感 图片来源《镜像安顺》
1937年 “七·七”事变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到湖南长沙,合并组成 “长沙临时大学”。为了抗日战争的需要,国民政府当局将“长沙临时大学”学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由湖南长沙沿湘黔滇公路步行到云南筹建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此次步行全程约3500华里。
旅行团3月13日进入贵州。路上,闻一多先生告诉同学们说:“贵州地无三尺平这句话,是有点夸张,它与湖南的丘陵地貌不一样,这里岗峦起伏较大,奇峰峻岭遍地,应改为地无三里平才合适。”
据闻一多先生给夫人高贞的信中记载:“……沿途所看到的风景之美丽、奇险,各种的花木鸟兽,各种样式的房屋器具和各种装束的人,真是教我从何说起!途中做日记的人甚多,我却一个字还没有写。十几年没画图画,这回却又打动兴趣……”
如此美景,震撼着诗人,学者的心扉,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撞击着他的心灵,打开了他的思路,一路上“虽倍极辛苦”,“但日夕与同学少年相处,遂致童心复萌”。已蛰伏多年的绘画艺术兴趣,象久旱的枯木逢春遇雨,从心田中一点点涌动起来。
步行团拍摄的清镇西成桥 图片来源《镜像安顺》
4月3日冒着细雨,在清镇县城郊东山寺(又称巢凤寺)夜宿。因第二天天气晴朗,心情愉悦,闻一多先生又将该寺收留于画稿中。《清镇县东山寺》画中的东山寺在清镇东门桥西南的东山之顶。据《安顺府志》记载:“东山,一名巢凤山,在城东笔山后。高七十余丈,周围三里余。上建寺。山体三层,中层有岩,大数十围。岩下有洞,外狭中阔,旧传有仙佛居此……山半有古杉二株,大数十围,亭亭对峙,秀色参天,数百年物也。”
途径平坝时拍摄的赶场景象 图片来源《镜像安顺》
4月5日,“湘黔滇旅行团”离开清镇县前往平坝县。平坝县位于贵州省中部,隶属于安顺市。县内因“地多平旷”,故而得名。平坝县地扼要冲,为滇黔必经之地, 东距贵阳市48公里,西距安顺市38公里,平坝县战国时期属大夜郎国中之夜郎邑,蜀汉时称东溪,元代称卢唐三寨。地貌形态为溶蚀作用为主的喀斯特地貌。
铅笔速写《西成桥头》,该处 “西成桥”是1927年修造的(贵阳---安顺---黄果树)第一条公路上为纪念原贵州军阀周西成而修建的一座石桥(后因修建“红楓湖水库”而被淹没)。
河边美丽的风光让旅行团的师生们暂时忘却旅途的艰辛,恍若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象往常一样,闻一多先生利用其娴熟的画艺,也将其收入画中。
步行团几位教授途中小憩,前右即闻一多先生 图片来源《镜像安顺》
大队人马继续在通往安顺的道路上前行,途中小憩,闻一多先生在画《前距平坝六公里》时,有学生问闻一多先生:“像您这样的大教授,怎么放着火车、轮船不坐,和我们一起受这份罪?”闻一多先生回答:“火车我坐过了,轮船我也坐过了。但对于中国的认识,其实很肤浅。今天,要用我们的脚板,去抚摸祖先经历的沧桑。……现在国难当头,我们这些掉进书堆里的人,应该重新认识中国了。”
随后闻先生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前方将士在浴血抗战,许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在后方吃些苦怕什么?我的身体还可以,保证走得到昆明,你们不必担心,我不是给你们讲过《楚辞》吗?屈原之所以能写出那些爱国爱民的诗篇,和他大半生过流放的生活,熟悉民间疾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屈原的书,就要走屈原的路”。
据余道南先生的《三校西迁日记》记载;“4月6日,旅行团进入安顺。安顺为贵州第二大埠。途中有名胜风景天台山。此山在峡谷中一峰耸立如柱,山巅有庙名五龙寺,自山顶四望,周围石峰簇拥。”由于时间紧,闻一多先生因未能将五龙寺收入画册中深感遗憾。
三铺写生 闻一多先生 作 图片来源《镜像安顺》
6日黎明时有雨,起床后又雨过天晴,空气清新。本日往安顺,据山拱峙,峡谷中心已辟为陇亩,种植鸦片。时平坝县长黄君也随我等游此山,据称本县鸦片遵照省府规定分年禁绝,以免操之过急,今年为最后一年,明年即可绝迹,此话当属可信。五龙寺建筑甚早,山下系旧官道,吴三桂反清,军行过此,或曾入寺休息,因遗器物于此,亦未可知。游讫下山,仍沿公路行,下午6时抵安顺,行程40公里。在三铺,趁着途中小憩,闻一多先生信手画下《三铺》。
师生们在路边休息之余,看着公路旁种满了的罂粟,闻一多先生讲道:“贵州人民家无一斗粮,人无三分银,吴鼎昌(抗日战争时任国民党贵州省主席)却强迫他们饿着肚皮种大烟,看看公路两旁的山坡上遍种的罂粟,这是中国人民亘古未有的浩劫灾难,这几天同学们的所见所闻不正是这样吗?”闻一多先生这一番话,引起了师生们深深的思考,人民的苦难刺痛着他们的心。
1938年4月6日,步行团抵达安顺文庙留影。 图片来源《镜像安顺》
余道南先生的《三校西迁日记》中写道:“安顺城内石板路整齐清洁,商店货物齐备,酒楼茶座,旅馆小吃店一应俱全,房屋建筑高大,街上行人熙来攘往,繁荣景象大大超过沿途所经各县。我(湘黔滇旅行)团全部留宿孔庙,庙建筑宏伟,殿宇高敞,大成殿前有四根花岗岩石柱,上刻盘龙云彩,雕工精美,堪称艺术珍品。据云系仿照曲阜孔庙雕制,为国内各地孔庙所罕见。殿后有古桂花树两株,树身高大,枝叶繁茂,传闻树龄已有四五百年,每年花期香闻数里,(安顺)县教育局对孔庙派有专人管理,经常打扫修整,装饰如新。安顺当局对古代文物的爱护,洵属难得,据管理员说,不仅孔庙保管完好,每年旧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当地官绅还要举行祀孔典礼,至今不绝。“孔家店”早已被打倒,各地孔庙也多已改办学校,不意安顺地方还如此尊孔。其实评心而论,孔子仍不失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哲学至今仍支配着我们的行动,不宜一概抹煞。至于后世某些儒家借孔圣人的招牌,宣传吃人的礼教,欺世盗名,实不应与孔学并论。关于安顺地方之所以尊孔,其原因究竟何在,未经调查,不敢臆断。”
安顺华严洞小学写生 闻一多先生 作 图片来源《黔中墨韵》
华严洞位于安顺市南郊,距安顺市火车站仅2公里。据《安顺府志》记载:“城南华严洞山名读书山。洞极深邃,非秉烛不能游。惟洞口宽敞,夏凉冬暖,游人常寄兴焉。前辈讲学楼中颇称名胜。安顺华严洞山由于树木青翠,浓荫蔽日,原名叫紫峰山。清乾隆贵州学政洪亮吉诗云来游时,并赋诗一首曰‘万峰深处掩禅关,百顷平田水一湾。我借薄游来劝学,芳名应肇读书山’。”把山改名“读书山”。
余道南先生的《三校西迁日记》中写道:“7日晴 在安顺休息一天。上午往游当地名胜华严洞。洞在城南距城四里,石山高耸如削,洞在山下,洞口既高且宽,如巨鲸张口。洞内甚平坦,设茶座十余张,就洞茗茶,茶香水净为他处所少有。洞顶石缝间石油山泉下滴,落于茶碗中,使茶水益增香甜。自洞口内望,其深莫测,因无照明工具未敢深入。洞前有精舍,今改为小学,有洪亮吉所题“读书山”三字。自洞返城,复在市区小游后回宿处。”在游览中,闻一多先生又到华严洞《安顺县华严洞小学》。
关于安顺文庙,据安顺州志记载:安顺文庙又名“府学宫”,坐落于贵州省安顺市东北之黉学坝,占地约8000平方米,是一座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庄严典雅的古建筑群。
安顺县(府)文庙 闻一多先生 作 图片来源《黔中墨韵》
文庙始建于明代洪武初年(约公元1368年),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毁于兵燹,天启上年(1624年)重建。后经清康熙七年(1668年)、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道光十七年(1837年)几次增建、修复,臻于完备。
文庙前有一座照壁,形如巨大门屏。文庙进门处有“礼门”、“义路”,分别为垂花门。“礼门”、“义路”间,耸立一堵透雕石人、石花墙,称“宫墙”,上方横额书刻“宫墙数仞”四字,宫墙左侧脚下,竖一块条形石碑,刻“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在此下轿马”称为“下马碑”。
府文庙共有四进。第一进分上下两院。除第四进不复存在外,其余三进基本完好。由于就坡而建,四进建筑物也随之升高。入得文庙正门至第一院落,内有半月形水池,称为泮池。池上横跨一座三孔石拱小桥,第个桥孔上方嵌有石雕龙首或狮头,各各俯视水面。在古代,凡中秀才得从石桥上过,名“游泮”。过泮池桥,可见棂星门,那是一座颇雄壮的石雕牌坊,两侧还有称为忠义祠和节孝祠的建筑,硬山顶式。
第二进大院东西两端,分别建一幢单间重檐歇山顶亭阁,称“尊经阁”、"奎文阁","奎文阁″民间又称"桂香阁"。是祭祀时张榜公布祭孔官员名单处。沿九级石阶上,有一座面阔五间悬山顶式建筑,名“大成门”,又称“戟门”。大成门明间有一对大可合抱、高三米多的巨大楹柱,是整石深浮雕式盘龙石柱,柱础石狮背驮巨龙。狮首相对,龙身腾跃,气势非凡。
第三大院,是由正殿(大成殿)、两庑和大成门合围而成的一座四合院。大成殿是面阔二十米、长五间歇山顶式石木结构大殿,建在两米高的石基上。过去殿内供奉孔子、“四配”、“十二哲”牌位。大成殿前廊为一列透雕花落地门窗。殿前明间檐下有两根檐柱,是用两块巨石透雕镂成的盘龙大柱,柱础为石雕狮子,柱高近五米,直径约八十厘米,工艺精湛绝伦。两条石龙宛如从天而降,龙身时隐时现,龙首遥相呼应,栩栩如生。柱础石狮为雌雄二狮,雄狮足蹬绣球,雌狮怀哺幼狮,口含铜铃。二狮背负万钧,昂首奋吼,形象骁猛异常。它们与大成门外的另两根石龙柱,同被称为“文庙四大石雕瑰宝”。利用游览闲暇之余,闻一多先生又将《安顺县文庙》收入其画薄中。
余道南先生在《三校西迁日记》再记道;“(4月) 8日晨,阴,往镇宁县。出发不久忽细雨如丝,有凉意。旋又雨止转晴,和风送暖。这里气温较高,在平坝时所见烟苗刚刚出土,至此已高达四五尺,纷纷着花。鸦片花像小型荷花,有红蓝紫白诸色,花中心有实大如胡桃。烟农每日清晨以小刀在果实上划上一刀,中午便可首来收浆,制成烟膏,再经商人收购加工成块状烟土,运销各地。云贵川三省以产烟著名,云土尤为上品,黔省则以产量冠于川滇。当地政府虽表示禁烟,但愈禁则愈高,获利愈大,以致地方军阀强令农民种烟,以烟税收入充作内战资本,有的还直接经营烟土买卖,或派军队为商人押运烟土,收取高额报酬。鸦片之祸从1840年以来,至今未已,不知何时才能彻底杜绝?”
步行团小舟险渡北盘江,舟中前第三人即闻一多先生。 图片来源《镜像安顺》
看着公路两旁的山坡上遍种罂粟,想起当前的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同学们很生气,有的同学用木棍去抽打那些罂粟花,想用此办法来禁烟。闻一多先生对同学说,“同学们!这又有什么用呢?农民种大烟也是迫不得已啊!……你们不能埋怨农民们,这是当局(指时任国民党贵州省主席吴鼎昌)以抗战的名义胡作非为!”
在安顺,闻一多先生听在当地工作的清华毕业同学向他揭露国民党兵役当局如何出卖壮丁,克扣粮饷,更是怒不可遏,气愤地对学生们说:“这些人真是丧尽天良,这是最大的犯罪”。
在这里师生们碰上押送壮丁的行列,壮丁都是用绳子绑着,连成一串,由士兵押送,走慢一点的还要被鞭打,这情景一扫原先路途中的兴致,闻一多为此还去与押送壮士的士兵理论,没想到还被当兵的将他羞辱一通,为这事闻一多接连几天都闷闷不语。
余道南先生的《三校西迁日记》又记道;“今日行32公里,下午2时抵镇宁县城。闻人言附近有双明洞可观赏,遂与展厚往游。洞在南门外,俗称观音洞,悬岩峭壁间两洞相连,洞身甚浅,故能透光,因明双明。有人告以今年以现的伙(火)牛洞更为奇特。进入洞门,有一石柱当门顶立,得侧身而过。过此以后持电筒深入,即为宽敞的巷道,两旁罗列由钟乳凝成的各种石笋,有的作人形,有的如鸟兽,有的又似各种器物。大者寻丈,小者盈尺。仰观巷顶则乳石下垂如冰箸,水滴犹不时下坠。约前进50米,见一宽大的殿堂,其前有一巨大的石柱,自顶及地下可数十米,周围可数人合抱,较之牟珠洞所见有大巫小巫之别。柱身上下浑然一体,柱面呈多种花纹。细视之,有的如龙凤,有的似云霓,有的则像花草树木,观者无不惊叹天工之巧。在大石柱后约三十米处为一石壁,状如屏风,高数丈,宽十余米。石壁下面有台阶作半月形,有如舞台前的乐池,其宏伟高大又像没有佛像的大雄宝殿。殿周围罗列各种大小不同的钟乳石,以手击之,作钟磬鼓乐之声。全洞到此为止,虽不甚深邃,但其殿堂之宏廓,石柱之雄伟,排除乳石之奇异构造,较之其他洞穴迥然不同,确为一大奇观。据闻罗君发现此洞后曾报告省府,希望列为本省名胜,以招徕游人。省府虽曾派员视察,但未作任何表示,奇迹不彰,殊为可惜。
(师生们)在洞内流连忘返,出洞时已斜日夕沉,晚霞绮,上弦月开始东上,缓缓归来,心神俱爽。入晚,月光如水,自入黔以来,今晚才第一次见到月色,不欲早眠,独自在街头闲步,月光下的山城清凉冷静,鸡犬无声,令人心境寂然,良久始返寓就寝。”
镇宁双明洞 闻一多先生 作 图片来源《黔中墨韵》
趁着游兴,闻一多先生画下了《镇宁(犀牛)双明洞》。
虽然闻一多先生在途经贵州安顺时所绘的大多数为当地的风景画,但他所作的风景画不单是对大自然的机械反映,——其中也表现着他的感情、诗绪和他在接触到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世界观。这些速写虽然不能完全代表闻一多先生的绘画艺术才能,但却是闻一多先生满腔爱国主义热情的真实写照。
著名诗人臧克家指出;这次从湖南长沙穿越贵州全境到云南昆明筹建“西南联合大学”的步行,使(闻一多先生)他接触到了当时下层人民生活的实际状况,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这对他以后的思想转变起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只有在了解了闻一多先生的这一段经历后,才会更多地感受到他在这里寄托着对于当时中国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他是站在人类最高境界的高度来展示祖国山川的秀美,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感的体现。
步行团拍摄的陡坡塘瀑布 图片来源《镜像安顺》
· 作者简介
王义(艺):原贵州省话剧团影视文化艺术中心编导、舞台美术主任技师(副研究员)、贵州省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作家协会员、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贵州省艺术科学学会理事、贵州省舞台美术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