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原来它出自这本书……
在疫情肆虐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句话。这是抗击新冠肺炎中央指导组中医专家、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一再强调的。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原文是这样的:
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气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
这段话用现代语言解说就是:
黄帝问:我听说五疫到来,都互相传染,不论大人小孩,病状都是一样的,未病之前给予治疗,有什么方法能使人不相传染呢?
岐伯回答:要使人们不相传染,一方面要正气充实于内,邪气就不能侵犯;另一方面要避免疫毒,使它从鼻孔而来,仍从鼻孔而去,所以只要正气出于脑,外邪就不能侵犯了。
这段话对瘟疫的描述和目前正在全球蔓延的新型冠状病毒何其相似!难道在四千多年前的炎黄时代就有瘟疫了吗?
电影《大明劫》剧照
是的,瘟疫几乎是始终伴随着人类而存在着。天津中医药大学王玉兴教授在《中国古代疫情年表》中统计:仅从公元前243年到公元1911年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发生重大疫情就有352次,平均6.1年发生一次重大疫情。仅秦汉时就发生了34次重大疫情,其中建安二十二年(217)的大瘟疫,使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五位在同一年永远倒下。其他二位幸免了吗?以让梨闻名后世的孔融在公元208年被曹操杀害,而被蔡文姬的父亲蔡邕称为“奇才”、儿子阮籍和孙子阮咸都名列竹林七贤、为曹操写书信倚马可待的阮瑀,离世于公元212年。曹植在《说疫气》中描述当时的惨状:“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因此《黄帝内经》中有不少篇章谈到瘟疫问题就毫不奇怪了。其中《黄帝内经·素问》中有两篇专论疫病的篇章是《刺法论》和《本病论》。《黄帝内经》认为,当疫病发生时,有人之所以不会被传染,是因为其人具有良好的抵抗力,并且自身的调节能力能够保持与环境的协调,这些能力就是人体的“正气”。同时防疫还必须“避其毒气”,《黄帝内经》认为疫病的“毒气”会从口鼻而入,因此要想办法防止“毒气”从口鼻进入人体。只有内外条件兼备才能保证不会被邪气触犯、不被感染。
那么怎样培育人体的“正气”呢?《黄帝内经》高屋建瓴地从世界观、价值观、生命观各个角度进行了阐释,尤其是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养生和防病治病原则,这也是中医一再强调的“治未病”原则。也就是要求功夫下在平时。
平时要怎么做呢?
《黄帝内经》认为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要“法于阴阳,知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也就是要取法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用保养精气的方法来调和,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过分劳作,所以形体和精神能够协调统一,享尽自然的寿命,度过百岁才离开人世。
[宋]佚名 《槐荫消夏图》(局部)
从三观的角度论述养生和防病治病,会不会写得非常枯燥呢?
请读读这样的文字:
黄帝问:人体十二脏腑之间相互为用,任何一脏神气失位,就使神采不能丰满,容易受外邪侵犯,可否用针刺法调治呢?希望听听其要点。(十二脏之相使,神失位,使神彩之不圆,恐邪干犯,治之可刺?愿闻其要。)
岐伯行礼拜了两拜回答:真全面啊!求问至理,陈说真道,如果不是圣明君主,怎能深究这些根源!这其实是说精气神的活动,要符合天道自然。(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至理道真宗,此非圣帝,焉穷斯源,是谓气神合道,契符上天。)
读着这样的文字,是不是有种乘坐时光穿梭机的感觉,仿佛听到现代版:“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很有水平?”
《黄帝内经》全书用对话体写成,托名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黄帝和他的老师岐伯等大医一问一答,两人紧紧围绕着人的衣、食、住、行和精神调适来阐述:人应该采取怎样的生活方式才能保持健康;面对疾病的时候,一个人应该怎样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
读过《黄帝内经》,也许我们就不会惊诧于武汉方舱医院里中医们领着病人欢声笑语的举动,而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深刻的精神调适之于疾病的治疗作用。
如果对生命有一些好奇,有一些“天问”,譬如:
人的生理变化是以什么样的自然节律进行的?各个阶段有什么特点和变化?请读《《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和《黄帝内经·灵枢·天年》吧。
春夏秋冬四季应该怎样安排起居作息呢?请看看《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吧。
五脏有病了,应该怎么吃呢?请读《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
咳嗽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五脏都会导致人咳嗽?五脏不同的咳有什么区别?请看《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
经常做飞翔的梦是在长个子还是生病的前兆?请看《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
天天喜笑不休是天生乐观还是五脏出了什么问题?
头痛医脚有道理吗?
减肥不吃主食对吗?
……
但凡与我们生活有关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在《黄帝内经》中知其所以然。
《黄帝内经》之于中医就像小说《红楼梦》之于中国文学,经典总是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正如意大利当代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所说:“通过阅读经典,我们感到它们远比传闻中所想象的更新鲜、更出乎预料、更不可思议。”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4月3日在《华尔街日报》网站发表题为《冠状病毒大流行将永远改变世界秩序》的文章称,新冠病毒危机正在改变世界,各国必须面对历史性挑战:一边管控危机,一边建设未来。
其实当下情形对于我们每位个体而言,又何尝不是改变的契机?也许从阅读《黄帝内经》开始,重新安排我们的生活,深入思考我们的生活和生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郑重介绍一下《黄帝内经》吧: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每部分有81篇,全书共162篇。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医学著作,《黄帝内经》被称为中医书之始祖。全书主要以黄帝询问、岐伯作答的方式全面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理论、藏象经络学说、病因病机理论、望闻问切四诊法和具体治疗原则、治未病的养生原则以及研究自然界变化对人体影响的五运六气等等。因此,中医也被称为“岐黄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