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岛札记30:全世界的冤案都一样
昨天是读书岛的第30期活动。昨天的活动方式有点特别,因为分享的书籍《无辜的人》与法律有关,所以我请了一位优秀刑辩律师和一位前优秀公诉人来做分享。在临近活动时,又认识了这本书的责任编辑,一并邀请来做分享。
他们是:杨汇,浙江靖霖(济南)律师事务所主任,浙江省朗诵协会会员,浙江图书馆文澜朗诵团团员。曾获第三届浙江省检察官与律师控辩对抗赛个人风采奖、优秀辩手奖;首届济南市公诉人与律师辩论大赛团体一等奖及优秀辩手。
许航,首届全国“最美检察官”、浙江省劳动模范、第四届浙江省优秀检察官、杭州市劳动模范、第十届杭州市平民英雄道德模范、第二届“最美杭州人”。现任杭州市西湖区信访局副局长、杭州市西湖区总工会副主席。
王笑红,译林出版社上海出版中心主任,《无辜的人》责任编辑。
这样强大的的分享嘉宾阵容吸引了读者的关注,昨天下午的浙江图书馆文澜演讲厅坐得满满当当。
《无辜的人》是美国法律题材悬疑惊悚小说作家约翰·格里森姆的新作,是他第一部非虚构作品,由译林出版社翻译出版,讲述上个世纪80年代发生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一起冤案。约翰·格里森姆是美国乃至世界最受欢迎的畅销小说作家之一,尤其擅长写作法律题材的惊悚悬疑小说。他的很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其中最著名的是《失控陪审团》《塘鹅暗杀令》《杀戮时刻》。
首先由年轻的律师杨汇做分享。他发言的题目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全世界的冤案都一样。他从破案压力、检举告密、狱侦耳目、鉴定造假、法官态度、分案处理、解除律师7个方面分析了《无辜的人》里的黛比·卡特被杀案和丹尼斯·哈拉维失踪案冤错的原因。他认为,诉讼参与者的先入为主,优秀办案人员的被架空,审讯录像的无故缺失以及拒绝律师和当事人的正当申请,是这两个冤案最值得关注的教训。
许航一以贯之延续了她的公诉人风格,查找和准备了许多与司法和冤案有关的数据和资料。按照她自己的说法,是“生生把一部非虚构文学读成了一本案卷”,在书上画满了她的标记。她引用了她的导师的一句话“心中充满正义,目光不断往返于事实与规范之间”,来说明“先入为主”这个人类惯用的思维定式并没有错,关键是如何用事实和证据来证明自己的预判是正确的。即便在过去的年代,《无辜的人》里说的这个故事也是原本就不应该发生的悲剧。她用书里说到的一系列细节来说明,即便没有后来的DNA鉴定证据,当时的所有证据也足以认定罗恩·威廉森和丹尼斯·弗里茨不是杀死黛比的凶手,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专程从上海赶来的译林出版社上海出版中心主任王笑红,谈了她从法官转行出版业的经历,在出版法律读物时的内心感受,以及翻译出版《无辜的人》的初衷。她希望《无辜的人》受到更多关注,希望读书岛能介绍和分享更多译林出版社的新书。
接着,大家一起观看了美国著名流媒体公司Netflix去年12月播出的同名纪录片《无辜的人》片段。然后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分享和讨论的具体内容另发)。如果不是因为昨天晚上“图书馆之夜”活动要用我们的场地,讨论还将继续延续下去。
读者们一致认为,虽然这是一部讲述美国冤案的书,但里面的内容值得我们深思。隔岸观火,也许更为清晰。
我们从中看到,因为客观的原因,还原事实真相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很多时候,事实真相永远是个谜,无法真正还原,就像书中的丹尼斯·哈拉维失踪案。
罗恩·威廉森和丹尼斯·弗里茨在法庭上
我们从中看到,过去时代对世界的看法和对宇宙的认识,后来不断地被科学技术证明是错误的。过去时代对案件的判决,自然也会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被推翻。这完全符合人类认识规律。人难免犯错误,但在事实和证据面前,承认错误是值得肯定的,固执已见则就应该受到谴责,就像书中的检察官比尔·彼得森。
我们从中看到,实事求是,追求客观真实,是法律和新闻从业者的的共同原则,偏激、片面永远无法接近真相。正是有西伊法官、珍妮特·切斯丽律师、约翰·格里森姆和写出了《艾达之梦》的纽约记者罗伯特·迈耶,罗恩·威廉森和丹尼斯·弗里茨才得以沉冤昭雪。
被强奸杀害的黛比·卡特
我们从中看到,没有一个法律制度是完美无缺的,即便在美国司法制度下,依旧有荒唐如罗恩·威廉森和丹尼斯·弗里茨强奸杀人案那样的冤案。假如执行法律的人缺少公平的理念,缺少正义的良心,缺少科学的精神,那么再好的法律制度都防止不了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