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医学答疑(十七)——茯苓泽泻汤病案分析

以下是在青竹中医六经方证学习班的答疑。
讲解人:马培锋
整理人:青竹中医——柠檬
校对人:马培锋
问题五:请教老师,这个人不渴,只是胃反和吐就能直接用茯苓泽泻汤,是为什么呢?
胡希恕胡老病案:
苟某,男,42岁,巴中县金碑公社农民。
于1964年8月患呕吐而丧失劳力,故来求诊。
自诉:患呕吐两年多,经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胃炎”。其呕吐时间不定,多每天吐一次,或两天吐一次,吐出物水饮与食物混杂有时水多食物少,有时食物多而水少,不酸臭,不苦,口不干不渴不思水,胃纳正常,精神不振,全身浮肿,面色苍白,大便稀溏,口淡无味。
舌质淡苔薄白而润,脉象缓滑。
解析:此为脾虚水饮之胃反证,
拟以健脾利水、化气散饮,
方用:
茯苓15g,泽泻12g,白术12g,桂枝9g,生姜12g,甘草3g。
结果:嘱服2剂,严禁生冷食物。3天后复诊,病员服上方2剂后,呕吐消失,饮食倍增,精神仍差,浮肿大减,大便略溏,舌质淡苔薄白而润脉虚缓。效不更法,仍服原方2~6剂,以资巩固。
1965年8月随访,服上方4剂后,诸症基本消失,呕吐未复发,调养1月左右已参加生产劳动。

马老师答:这是一则典型的经方病案。

首先我们对症状学进行分析:这个病人的主要症状就是呕吐,而且呕吐的基本上都是他的胃内容物,不酸不臭,说明没有热;那么呕吐我们知道,六经里面它是里证;里证不是阳证,就是阴证;阳证就是热症,阴症就是寒症,病人吐出来的东西不酸臭,口不干,不苦不渴,这都其实没有里热,那么它就是寒症,寒症里面它吐出来的是水一样的食物残渣。针对这个呕吐,我们选择用方啊,其实大家总体分析这个方子的时候啊。
附原方及方证:
茯苓泽泻汤 6味 《外台》云治消渴脉绝,胃反吐食之,有小麦一升。
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方证:呕吐哕下利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我们总体分析这个病案,他和这个茯苓泽泻汤里面的病症学描述,还是不太一样的。茯苓泽泻汤里面,他说的是胃反呕吐,喝水还比较多,那么这个病人虽然有呕吐,呕吐是吃进去的东西或水,但是他并没有这种明显的口渴,所以我们就要进行药证学分析。我们看看茯苓泽泻汤,本身的这种药物比例,它这个泽泻用量四两还是非常大的,茯苓是半斤,用量是最大的,但是我们看看这个胡希恕胡老这个病案,虽然说是茯苓泽泻汤,但是他的药物剂量不是严格按照这个(剂量)出现的。

倒是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方剂,它就是茯苓甘草汤。茯苓甘草汤,治疗什么呀?它明确的告诉我们,不渴。不渴啊,“渴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还有心下悸,厥,不然的话就会下利,用茯苓甘草汤。那么茯苓甘草汤包括什么药呢?茯苓、生姜、桂枝、甘草,我们从这个方面分析这个药证,会分析的更透彻一点。
好了,那么他这个药证学内容,方证、药证内容就是在茯苓甘草汤里面加了这个泽泻和白术。这个泽泻和白术,这两个药物,泽泻是个偏寒性的利水的药,白术是一个偏温性的利水药,这两个药放在一块儿治疗,治疗眩晕的比较多,当然治疗眩晕的时候泽泻的量会非常的大。

这个还有一点,我希望大家理解一下,大家要把药物学或方剂学纵横的学习才会理解的更深透啊,这个大家如果看到这一条儿的时候,我们刚才辨到了这个。我们刚才辨到了,他是里证里面的寒证太阴病。

那么在太阴病里面还有好多方证:比如说这种,这个吃了东西就吐的干呕、吐涎沫儿的,它是什么?它是吴茱萸汤证。吴茱萸汤证,这个病人有吗?没有、没有,他没有那么寒的厉害。但他水盛,水盛以后我们就在治水上的方剂里面去找就行了,茯苓甘草汤、茯苓泽泻汤,但是还要结合药物的剂量。如果大家会纵横学习,用这种动态的观点去做临床的时候,你们看到这个病案以后,你们还应该想到另外一个方剂就是五苓散。五苓散治什么?五苓散治有一个叫水逆,大家不知道听了没有啊。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的水逆,但是他也是喝进去的水饮往上泛,只不过是他是里热。所以五苓散里面,虽然利水,他有猪苓、泽泻这种寒性的利水止渴药,而本方茯苓甘草汤里面啊,他没有猪苓,有一点点泽泻啊,所以他也说治消渴。
但是这种渴肯定没五苓散的渴厉害,那么我们纵横学习啊,茯苓甘草汤,茯苓泽泻汤、五苓散、泽泻汤,甚至吴茱萸汤、还有小半夏汤,小半夏汤治什么,光治呕,它不吐水儿,所以这个纵横的学习,还要学习方证。

这就是我给大家说的,我们在读后世病案的时候啊,一定要把它如实地记录下来,就是他病案里面用了哪个药?哪个药用了多大量?这就是张仲景医学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今天在读后世病案的时候,我们要关注的地方:症状、舌脉、药量,这都是核心内容,不能偷懒,包括我们写病案的时候也是这样子的,不能只有法,没有方,没有方药的具体剂量,这些都是不可以的,只有这样,我们在对一个病案才能进行深入的学习,谢谢,这个问题啰里啰嗦,不知你听明白了没有?

三个方面,第一个原文要学习;第二个临床实录是什么;第三个原文之间的纵横对比学习,才能做到临床灵活运用。

最后附《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对本方证条文的解读: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这个也是治胃反的一个常用的方子。这个前头有吐而渴,思水者,猪苓散主之,和这个一样,所以这个前后来看就知道了。这个胃反,到时候他吐,吐完了,他也渴欲饮水,那么你要任着他饮呢,饮到一定的时间他还是要吐,所以这个好不了的。这个跟猪苓散是一样,不过这个比猪苓散厉害,他这个吐的也不像那个那么轻,这个较重,所以这个药也较重。
这个胃反呐,表示他这个胃的消化不良,他里头积有这个液体的东西,你看咱们吃的东西到胃里头,都变成一个粥糜状态了,都是这么一个东西了,他不住下走,在胃里头蓄积到一个相当的程度,他就要吐出来。那么治这个病啊,在西医来讲都是洗胃,把这东西啊洗出来,可是虽然洗出来,但是胃它没有恢复啊,完了他还是要停蓄的。
所以古人对治这个的法子啊很有意思,他一方面去水,用茯苓、泽泻这些去水的药,同时呢他也用些健胃的药,像白朮、甘草、生姜都是温中健胃的,甚至有的时候还搁人参。要是这个胃恢复了,他就不会再停水,所以既讲治标又讲治本。
我们也常用茯苓饮这类的方子来治胃反,都挺好的,也就是对那个胃下垂、呕吐,或者现在西医所说的这个胃弛缓、胃扩张啊这种隔些时候就要吐的病,用这个都好。
这个茯苓泽泻汤呢它主要治胃反,到他吐之后他渴,这个渴呢,就非得让他不渴,他这个用的药有五苓散的意思,桂枝、白朮、泽泻、茯苓,虽然没有猪苓,但五苓散它本身就治渴,一方面治渴,一方面利尿。等他不渴了,把这个水也去了,他就不再继续停水了,当然就好了。同时这个胃停水就是因为胃不好,他又搁些温中健胃的药,搁白朮、甘草、生姜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方子啊也是常用的方子,我们不但治胃反,治一般的胃病,他呕而渴,这个方子也可以用。
同时你看这个方子的药物,它也治头晕,有大量的泽泻、茯苓。
(0)

相关推荐

  • 茯苓泽泻汤。(古方学习)

    [日学一方]茯苓泽泻汤 组成:泽泻.茯苓.白术.炙甘草.桂枝.生姜. [经典方证] <金匮玉函经二注>:"呕吐不止,体内的津液快要耗竭,这时候人体就要通过喝水来引水自救,津液匮乏 ...

  • 经方心裁(61)茯苓泽泻汤:妊娠恶阻

    茯苓泽泻汤[原文]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组成与用法]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一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 ...

  • 经方:茯苓泽泻汤(口渴、呕吐)

    茯苓泽泻汤 [原文]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出自] <外台> [金匮]  1. ...

  • 茯苓泽泻汤方 :经方五苓散

    [五苓散]猪苓(去皮)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桂枝(去皮)半两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上五味药以3:5:3:3:2合捣为散,每服1 ...

  • 茯苓甘草汤、茯苓泽泻汤、苓桂术甘汤

    [原文] 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伤寒论>(67) 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

  • 『金匮要略』(十六)呕吐哕下利病方→茯苓泽泻汤

    茯苓泽泻汤桂枝,术芍姜草七般施: 胃反呕吐渴饮水,健脾化饮呕逆止. 组成:茯苓.泽泻.白术.桂枝.白芍.甘草.生姜. 功效:健脾渗湿,温阳化饮,降逆止呕. 主治:饮阻脾胃呕渴证.症见反复呕吐水饮或夹有 ...

  • 经方心裁(190)泽泻汤:妊娠眩晕 -- 马氏妇科

     泽泻汤 [原文]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组成与用法]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 一升,分温再服. [功效]健脾 ...

  • 茯苓泽泻汤证方证标准√

    茯苓泽泻汤证方证标准√

  • 《金匮要略》——茯苓泽泻汤

    原文: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18). 茯苓泽泻汤 [组成]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纳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 ...

  • 『中药方剂』中药方剂之化湿利水方剂类 1. 茯苓泽泻汤《金匮要略》

    『中药方剂』中药方剂之化湿利水方剂类 1. 茯苓泽泻汤《金匮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