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自我欣赏 | 教育张说
指导阅读
提升写作
我叫你张,你偏不张。
教育听张说。
让孩子学会自我欣赏 | 张国钟
前几天去青州云门双语学校调研,期间听到张云杰老师讲了两个故事。
有一天,张老师发现一个奇怪的事,一个学生一连好几天有空就站在学校的文化连廊前痴痴地看一幅画,就是上课铃响了,也迟迟不愿离开。张老师有些奇怪,就问他干什么,他回答说这幅画是他画的。原来他是在欣赏自己的作品!张老师赶紧表扬了他一番,孩子这才高高兴兴地去上课了。
随后张老师又讲了一个以前他班里一个小姑娘的故事。春节期间,家里一来客人,小姑娘就跑到客厅门廊前贴着墙根去迎接,客人进来坐下了她还是贴着墙不动,眼睛一直望着客人,即使客人夸她有礼貌真懂事招呼她坐下,她也迟迟不愿移动脚步。后来爸爸觉得有些奇怪,眼睛看过去,才突然反应过来,她靠着的墙上面贴着她的奖状呢!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是在等着客人夸奖自己呢。
听完这两个故事,在座的几位都很感慨,我也很受震动,不禁浮想联翩,一连几天心里很不是滋味。
是啊,人,谁不想让自己受夸奖呢,何况是个孩子。我们这些成年人,怎么走着走着就把这个给忘了呢。
无锡锡山中学的唐江澎校长也曾经跟我说过一个他学校一个男孩子的故事。故事大概就是,有一年放完假了,唐校长在校园里散步,追上来一个高高大大、粗粗壮壮的男学生,问他:“校长,能不能给我也发张奖状?要不然,我回家没法跟爸妈交代。”唐校长一看,认识他,这孩子,平时学习成绩不好,班里纪律也不好,有时候还仗着身强力壮欺负同学。
唐校长灵机一动,说:“好,可你能不能找个理由让我为你写颁奖辞呢?”这男孩子低着头,支支吾吾了半天,说:“我,我帮受欺负的女同学打架了……”唐校长拍拍他的肩膀,大声说:“好,男子汉就该这样!你既能知道自己的不足,还能发现自己的优点,这就很不简单,将来一定很有出息。跟我来,我亲自给你写奖状,亲自给你颁奖。让老师给我们照合影!”
结果这孩子新学期开学后,一改常态,学习也进步了,表现也好了,就像变了一个人。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去日本考察教育的同行,回国后写的一篇文章,说他在日本一所小学,到一个班里跟学生交流,问:“你们班里谁是第一啊?”结果呼啦站起来一片,有的说“我是数学第一”, 有的说“我是书写第一”, 有的说“我是朗读第一”,有的说“我是阅读第一”, 有的说“我是长跑第一”, 有的说“我是摔跤第一” ……大家七嘴八舌,不一而足,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的是自信与自豪。
我们国家也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不准以考试成绩为学生排名次,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就是有些地区和学校置若罔闻,明里暗里为学生排名。这实在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
前些年,潍坊市教育局在前局长李希贵的大力倡导下,中考改变以实际考试分数排名录取的办法,严格实行等级录取,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近几年教育部也开始推行这个办法。
现在就连高考,也不准公开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且不准以此为依据为学校排名了。
这些办法和措施的出台,都较好的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身心健康。
但是,措施和办法,都是硬性规定的办法,是用“堵”的手段来解决问题。然而,这样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真正的解决办法,是以家长与老师为核心的整个社会改变心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以欣赏和鼓励的态度,培养孩子的自信,引导孩子自我欣赏,激励孩子正向发展。
不过,这个看似简单的心态转变问题,却可能是最为艰难的问题。因为,在几千年封建礼教和专制制度浸润下的中国,“严以律人,宽以待己”、对别人求全责备的心态,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已经是司空见惯,人们往往对此习以为常了。
所以,我们中国人很奇怪,人们往往会把对学生、对子女的爱,表达为“恨”。一个标准要求人,一把尺子测量人,不好的要好,好了还要更好,要十全十美,要”成龙成凤“,非要把孩子、把学生培养成”伟人、圣人、完人“。这种以上线标准来要求孩子、培养学生的意识,如果不改,如何会有欣赏和激励的市场?
不过,即使我们有了这种欣赏和激励的心态,我们有没有这样的眼光去看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呢?这可不是“大年五更里死了驴——不好也好“的事,要真正能够发现孩子的优点,实事求是地对待优点与缺点。
即使有了这样的眼光,我们会不会有这样的办法,来实现对学生的欣赏与激励呢?韩愈的《马说》与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就是很好的警钟。
然而,即使能做到“有心态有办法“这一步,也仅仅是比前面所说的不得不保护孩子自尊心的被动措施前进了一点点,也仅仅是从我们家长和老师的角度对孩子施加外在影响,也没有本质的改变。本质的改变,应该是让这种欣赏变成孩子的一种自觉状态,让孩子带着对成长的渴望,带着进步的喜悦,时时自我欣赏,自我激励,自我唤醒,自我实现。
我曾经说过,人生有三种状态:一种人像煤炭,一旦点燃就一直燃烧;一种人像钢铁,被烧得通红时也发光发热,可一旦没有加热了,他就冷却;还有一种人点也点不着、加热也不热,就等着腐朽。孩子一旦懂得自我欣赏,就会进入生命第一种状态——自我燃烧状态。最理想的,就是这样的自我燃烧状态了。
因此,我们家长和老师,一定要清楚孩子们的个性特点,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然后科学、理性地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培养,直至他们能够健康地自我欣赏、自主成长。
不过,自我欣赏,可不是自我陶醉。如果是那样,我们的孩子会适得其反,变得自恋,变得自由散漫、骄横无礼、妄自尊大直至胡作非为了。
棒杀与捧杀,都不是好的教育。这一点,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了。而我们的身边,这两种教训,又实在是太多太多,多到令人有些麻木。
也许,有朋友会说,我水平低,有这个愿望,就是不会做怎么办?这个简单,你知道有病去看大夫,怎么就不知道孩子的教育要去征求教育专家的意见呢?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简介:
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高中语文教学能手、
教育硕士、潍坊市人民政府督学。
山东省中语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山东教育学会传统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