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认知局限”,你有吗?
点 蓝字 关注,并 星标 ,不错过每期精华推送

这是我去年第一篇付费文章,因为是第一篇,象征性只要1元钱。
转眼过了一年,在2021年崭新的开头,我决定作为福利送给你们,将这篇文章免费公开,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这篇文章。
并做了部分优化,还加了新的内容,毕竟一年前的我,也有自己的“认知局限”。全文深度读完约需12分钟。
当然,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后,仍然有打赏的冲动,我也欢迎,不要多,1元就好~

有些设计师和总监理解的“版型”,为什么就不是一个感觉呢?
在服装院校学生和公司设计总监的理解中,“设计感”这三个字,是一个意思吗?
为什么有的设计总监和经验尚浅的设计师讲“感觉”,怎么讲都讲不通呢?
问完这三个问题,就从这张实拍图开始吧:

(图源网络)
这只是一张再平常不过的,普通的图。对服装设计师来说。
嗯......不同角色的设计师看了后,首先想的一定不一样。
学生看了,也许首先会想:
这钻饰嵌领子上好老气哦!
设计助理看了,首先会想:
这钻条在中大的哪条街找啊?!缝这种辅料应该不能过底吧?
设计师看了,首先会想:
这属于啥风格的,会不会太重?穿着舒服吗?这种爪扣好容易勾纱哦,看这个面料这么平整,应该不会勾纱吧!但不能机洗吧?最好少用这个!
总监看了,首先会想:
这辅料一件衣服要用多少码?一码多少钱?成本多少?我们公司仓库还有没有类似的?能不能用类似库存代替?
......
不同的人,想问题的角度,差别会非常大。
为什么呢?因为人的认知层次和角度不同,所以会出现“认知局限”。
人都有认知局限,但每个人认知局限都会有所不同。

有些设计师和总监要的“版型”,为什么就不是一个感觉呢?
比如,“一步裙”和“直筒裙”,是一个意思吗?
场景:
总监:我要的裙子,你怎么打出这个版型出来了?
设计师:是照你的意思出款呀。
总监:是吗,直筒裙的两边不是这个线条哦,应该是完全垂直,或者向两边微微张开的。
设计师:啊?我看着版型差不多,以为是一样的。
总监:看起来差不多,实际差很远哦,版型的外轮廓差一点点,风格表现完全不同的。
这,就是认知局限。
比如这两个款:
左边是“一步裙”,右边是“直筒裙”,看起来廓形线条一个内收一点,一个外张一点,实际表达的风格情绪完全不同。


比如我们把外形线条延长,可以看出来角度其实差的非常远。

单从外轮廓的表现来看,风格差别非常大(即使是换同样的面料同样的款式),可以说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就是“认知局限”。
第二个例子,领型。
“圆领”和“圆领”,是一个意思吗?
比如这两个款的领子:

如果是资历尚浅的设计师,看起来也许是差不多的。
所以会出现审版的时候,经验丰富的设计师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个领型是不是我要的效果。而资历尚浅的设计师就看不出来(不一样都是圆领吗?)

其实仔细看,“圆领”和“圆领”表达出来的视觉感,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虽然一个领子深一点,线条更弧,一个领子浅一点,大概领深高个1.5CM-2CM吧,但呈现出的风格视觉差别很大。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设计师,会很在意线条的一点点高低、长短和弧度不同的原因。
但如果你的认知层次没达到,就会认为这是不可理解的。
— — — — — —
最后一个例子:相对感认知局限
我说的款式感觉“柔”和“硬”,和你理解的是一个意思吗?
场景:
总监:我觉得这几个款的整体设计感还可以,但感觉就是不够柔和。
设计师:嗯嗯,我也觉得,我再出几个款给你看看。
.......
总监:这回的款是比以前柔和一些,但我觉得还可以再柔一些,你懂我的意思吗?
设计师:嗯嗯,懂,没问题,我再出几个款给你看看。
.......
总监:我没说要这么柔啊,太柔了太柔了!
设计师(郁闷想):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到底怎样才是你要的哦.......
这,还是认知局限。
比如这两个款:
从面料、造型和风格上来看,我们可以很清晰的分辨出,左边的款更女性化,更“柔和”。而右边款的整体感觉,很明显偏“硬”,无论是面料还是款式造型、细节。

但实际上,很难说左边的款就一定偏柔,右边的款就一定偏硬。比如下面这两个款:

和左边的款比起来,右边本来偏柔的款变的偏硬了!所以,总监口里的“柔”,标准到底在哪里?
当设计师拿出下面左边的款给总监看时,总监当然会说,太柔了,这不是我要的女人味!

你看,就款式的柔硬相对感觉,一样是衬衣、一样是波点图案,随便找几张图就有5个层次。

“认知局限”,仅仅靠语言表达,认知偏差会有多大,自己体会。

那, 有没有可能打破这个认知局限呢?
在这里,我提供4个建议,送给你们,希望有所帮助,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打破“认知局限”。
第1个建议:保持一颗“空杯心态”
何为“空杯心态”?
空杯心态,属于心理学概念,象征意义是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态。
如果想学到更多学问,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而不是骄傲自满。
空杯心态就是对过去的一种舍弃,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否定,舍得之后才能获得更多。否定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气,但唯有如此才能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找到应该努力的方向。
第2个建议:多亲身体会,少道听途说
很多人一提到进步、提升,首先想到的就是“学习”。是,学习本身没有错。包括请教高手,也是在学习。
但这些始终还是什么呢:间接经验。
很多人以为只掌握别人传授的知识,就可以成为别人,打破自己的认知局限。
那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只学不练,和道听途说的故事没什么差别......
为什么有的设计总监和经验尚浅的设计师讲“感觉”,怎么讲都讲不通呢?
因为总监讲的“感觉”,是经过自己多年的设计经验得出的。
而经验尚浅的设计师,听到的“感觉”,只是一种语言传达而已。
而且,没有任何两个人的思考方式是一样的。
所以,要是你能够以别人的思考方式进行思考的话, 将会有不同的想法和答案。
大多数情况,局外人比局内人更容易看清楚事情的本质,所以当身处居中的时候,尽量换个角度去看。
然而,这需要什么?
需要:经历。
第3个建议:学会重复
如果GET到了第2点,恭喜你,可以看第3个建议了!
大多数人不能从“知道”转变为“做到”的原因,归总一句话:
我们没有做好“重复”这项工作。
比如,小米手机在最开始的时候,雷军每天得写3000多字的文章,目的就是提升自己的文笔,让小米手机的营销文案,能够做的更好。
雷总到现在,还经常和朋友,为了这件事情而自嘲自己:
“我没有多大的能力,我只是尽自己的责任,让我们公司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其实,作为我们普通人来说,重复的力量,也是显而易见的。
“F先生你好,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接受各种销售的咨询,像这个款式可以不可以改?这个产品或这个工艺能不能做?打样交期和报价是? 版型号、大货规格表等等各种关于项目或投标的事项等。
日常工作是西服下单、附件下单(下给供应商有图片就可以)、偶尔画一些设计标书,关于设计类的事少之又少,除非个别的标书里需要新款式设计(基本不会有,西服衬衫一般就是那几个模板)和配饰设计,后来我被各种琐事压力烦扰,感觉这不是我想象中的设计......”
这是曾经的一份咨询内容。
当你认为重复地做某些事没有用时,其实它已经在发生作用了。在工艺的认知上、打样期和报价期的认知上、生产的认知上,你已经超过很多很多与相似的设计师了。
其实重复的力量,真的很神奇。
它能让你不会处处浅尝辄止,却能让你事事变的根基深厚。
10000小时定律就不老生常谈了。意思就是,长时间的练习能让人脑吸取各种技能信息,并确保一个人能成为专家。
这是“重复”的力量。
当我们把“重复”这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情给解决了,基本上,就可以打破自己的“认知局限”了。
第四个建议:不断尝试
怎么理解?很简单,要认识到自己有错误,你就必须得有试错的机会。
如果你每天都做同一件事,做同样的工作,学同样的东西。不去尝试新的事情,不去接受新的挑战,那可能犯错吗?能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吗?
这样说可能有些抽象,举个例子吧。
比如你是一位设计师,图画的好,设计思维很棒,什么面料拿到手里都能变出好款式来。
你沾沾自喜。但有一天,公司要选一位设计师做组长,职位涨薪酬更涨,你满以为这个人选非你莫属,因为你设计的款式最棒嘛。
可偏偏组长不是你。因为你连基本的服装商品属性、销售属性都还不知道,只是在 自己擅长的、舒适的区域 一直停留而已。销售部、商品部经理和你谈起产品,而不只是设计时,你一问三不知,甚至还因为对方不懂你,差点吵起来。
还有一种情况。
也许你一次又一次试了一个错误,却一直无法改正。比如你就是无法融入公司的设计风格,换了一个又一个公司,仍然如此。
你可以说,这是试错吗?
《十三邀》里,许知远采访王石的时候,问了一个问题:
许知远:是什么成就了今天的你?
王石:我有一个原则,就是同一个错误,我只允许自己犯一次。
一个错误只犯一次,认识到之后就不再犯,这才算是真正的自我认知。
因为,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是为了让你变得不局限,而不是让你一直被局限所困。

最后的话: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候,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在航海和天文发展起来后,人们渐渐认识到地球是球体。
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人们普遍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因为力,伽利略之后,人们认识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之后的牛顿爱因斯坦等人不断“完善”。
所以,你处于什么阶段,就会有什么不一样的认知局限。
现在的自己,回想5年前的自己,一定会说,那时的我,怎么会那样无知?是的,也许5年后,一样的话又一次送给自己。
所以,该如何正确认识自己,是一个问题。
这需要我们不断的摆脱,摆脱自己这个层次造成的假象。
其实,认知局限的存在不可怕。
可怕的是,你有没有试着接受,并积极地面对它、打破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