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做产业地产的核心盈利模式是什么
(原文发表于2018年9月)
这篇文章其实就是在论述产业地产的盈利逻辑,还有开发商为啥要做产业地产。
一、产业地产现状:亏亏亏
根据网上的资料,1)国内主体乐园70%亏损、20%持平、10%盈利,2)国内民营养老机构60%亏损、30%持平、10%微利,3)文创产业园90%亏损,10%盈利,4)就算是酒店,2014年全国12803家占94.02%的星级酒店亏损59.21亿元。这些论调不一而足,但是产业地产本身是一片红海,涉足后脱身不易。
二、开发商处理方式:卖卖卖
国内的开发商的资产负债率普遍在70-80%,这就意味着开发商不可能主动持有资产。这是因为,比如一个5亿成本的资产,开发建设阶段金融机构的融资一般都要配3-4个亿,但是资产在国内的套现途径非常少,就算评估到10亿元估值,但还是找不到路径变现,最多靠资产的经营弄点流水贷,基本上算杯水车薪,但开发建设阶段的融资一般都是短期融资,年限1-3年比较多,到期都得全额还上,这就产生了现金流沉淀的压力,即所谓的短债长投。
要让开发商静下心来安安静静的做项目真不容易,所谓的持有经营就是要挤占宝贵的现金流,肯吗?敢吗?
所以,一般的开发商对产业地产的处理方式,自然是能卖就卖,卖了之后连资产带负债都一并转移给了下家。卖不了的都是负担。君不见,当年万达、万科为了发准REITS,不仅收益贴息,甚至还写了5年回购条款。真是能卖就卖,亏着也要卖掉,就算出不了表也要把钱弄回来。
三、怎么拿地
抛开普洛斯这种产业地产形式或者华为、格力这种产业地产形式不谈,因为前者是先有募集产业基金后去投资,后者是纯粹是实体企业的生产生活需求。开发商做产业地产,还是要考虑中国的国情,就是严肃对待他的高负债率,做的不好,就容易寸步难行,比如现在的中弘股份,流动性危机出现得理所当然。
做产业的核心盈利模式是什么?靠运营赚钱吗?开发商这种大手大脚的基因搞精细化的产业运营一般都是亏。开发商只能理解住宅,住宅是容易变现的准现金产品,也是最核心的利润来源,用住宅的现金流去贴补产业的建设期成本,用住宅的利润去弥补产业的亏损。
简单说:开发商眼中的产业地产,无非是“住宅+X”,管你X是啥,住宅的体量价格满意就好。
所以,适合的拿地模式就是两种:
1、产业全部能卖
勾地的时候就谈好所有产业部分一点不限制,都能卖。开发商算好一本账,无非是住宅先卖起来,产业一开始能卖就卖,卖不掉的建成并运营后慢慢卖,实在不行,以后做成资产证券化出表。全部卖掉无压力。
2、产业必须持有,不能变相卖
这种就比较痛苦,大多数开发商赚惯了快钱,都是看不上运营收益的,当然对培育期的投入更是深感恐惧。这种的拿地上面,其实也要做调整,最好是住宅的利润能够完全覆盖持有的产业,这样的话,就算产业运营的不好,大不了抛荒关门,对自己也没有实际损失,还是一个账面资产,住宅销售过程中的现金流还能为公司的扩张做点贡献。
四、小结与其他
本文没有论述任何的产业选择,产业运营等等,因为对于开发商而言并不重要,只要能问政府要到住宅,无论打着什么旗号用什么方式都无所谓,开发商只关心住宅的质和量,而的确住宅是目前大部分产业地产中能确定一定能盈利的部分。
当然做产业地产有其他很多玩法,比如产业和一级开发结合、产业和创投结合、产业链生态圈等,也不一一展开了,反正赚的都是辛苦钱,主要产业园这个资产太重,有机会下次说,虽然很多我也一知半解。不过有句话倒是真的,真想做产业的其实不要住宅地,更想直接要钱要补贴,假意做产业的只能好好盯着住宅地,做产业只是开发商除了招拍挂之外的另一个能低价拿地的方式。
《房地产收购勾地理论与实践》火热销售中
购买方式:
①同济大学出版社天猫店
②直接问我购买,加我个人微信tj1186订购,128包邮。
感恩大家的支持么么哒^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