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侠|父亲的悲欢,我们所知甚少

【《我的“私人高考史”】之十三

我一定是在那天的上午就到了河西街我姑姑家,极可能骑的就是我家那辆“高大破”自行车。记得1979年高考前的通知说,考生需在正式考试之日(7月7日)前一天,前往考点确认考场与考位。上午赶到姑姑家,下午就可去建国中学熟悉考场——这样安排应该是合理的。你说我应该去求证一下?确实应该,可是让我向何方何人求证?四十多年前的事了!更可叹者,我的父亲、母亲、姑父、姑姑,近二十年间已先后去世,再要求证当年的事情,唯有仰天空望、默默饮泣而已。

那天上午,姑父若接出门来,看见我推着那辆自行车,一定会重重点几下头,打量一遍车架、轮胎,用手指着车子对我说,怎么样,结实吧这车子,二十年了,为你们家立大功了。你爹你娘养大你们不容易,家庭条件差没办法,不然也早该换辆新的了。姑父每见这车总会说一番意思差不多的话,多年以后,我才渐渐理解这其中包含多么沉重的感慨。

姑父叫王文通,是吃商品粮的国家正式工人,在河东一家武城县的企业上班。现在我想起他,脑海中首先跳出的一组画面是他的浅蓝色劳动布工作服,深蓝色的套袖,深蓝色的带帽沿的帽子,眼睛和脸一起朝你露出探寻的笑容。他总是一手夹着香烟,一手插在腰间,和我进行认真的谈话。父辈之中,他对我的叮咛、嘱咐最多,甚至都比我父亲对我说过的同类话还多。父亲很少和我谈心,也很少对我的未来提出明确的希望。姑父不然,聊天时他一直拿我当大人,许多勉励的话都说得很直接,语气也很郑重。我不记得少年时代我在其他哪位长辈面前获得过这样的对话地位。其他父辈眼中我似乎一直是个后生晚辈,在姑父眼里,我却早已长大成人。

那时候我还不太清楚这辆自行车的身世,前几年读我二哥胡洪江写的回忆录,方知这其中有故事。1960年代初大哥在武城县水利局参加工作,离家15里,来回交通大成问题,父母即委托姑父设法帮忙。姑父知道我们家买不起新自行车,即施展移花接木之术,以一副高高大大的进口车架为主,组装出一辆气派、实用的自行车。那时村里有车子的人家没几户,大哥这辆车颇受注目。到了1964年,原武城县域以运河为界分别归属山东、河北,我大哥因此丢了山东的工作,回到了河北老家。当时农村正搞“四清”运动,我父亲作为生产队会计,被“革命邻居”揭发“多吃多占”,勒令退赔,而且指明要将那辆自行车“退赔”给生产队。二哥说,“我经常看到那几个积极分子骑我家的自行车,一次我还看到他们用自行车驮了一大捆红薯秧子,压得自行车吱扭吱扭响。我就对他们说:你们装得也太多了吧,把车子压坏了怎么办。他们说,你管这个干嘛,这车子现在是公家的。说完嘿嘿一笑,骑上车子走了。我当时好想哭,硬是憋了回去。”

到了1965年,自行车发还家中,此时大哥正好做了本地新建中学的老师,“刑满释放”的自行车又载他开始了新征程。又十四五年过去,姑父组装的自行车又载我来到他面前,他岂能没有感慨。

说完自行车,姑父又问高考功课,还说前院的叔伯表哥王宝虎也参加今年高考,你们正好做个伴。我每年春节来给姑父姑姑拜年时,都能见到宝虎,算是很熟了。能和他一起高考,我的胆子顿时壮了一些,颇有离“翻身做主人”又进了一步的感觉。

下午看罢考场归来,我推说去外面走走,背背政治题,即独自去看望武城大桥。

桥上人车混杂,熙熙攘攘,六米宽的桥面甚显拥挤。我匆匆走过老桥,来到引桥路面。这里已是山东境内,我引颈俯视桥下,见河滩漫漫,禾苗青青,无大河之波澜,尽农田之景色。我那时哪里知道,我收在眼底的这片河滩,就是有八百年历史的武城县城旧址。

我那会儿站在桥上遥望东南方向,是因为心里装了一个小秘密。我总觉得,那个方向,那个方向的远方,看不见的远方,应该有我的未来。

其时我心里想的是济南。

准备高考期间,我每天的睡眠,都被我家屋顶上的大喇叭惊醒。大队干部们虽不能做主喇叭里播送什么,但却掌握着音量按钮。他们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让大喇叭播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随后就是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的“每周一歌”。话说某一周,天天播送的歌曲是电影《黑三角》插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多么好听的歌啊!李谷一的嗓音多迷人啊!我跟着听了一遍又一遍,心思随歌声去了边疆以后就很难再回来。

边疆的泉水清又纯

边疆的歌儿暖人心暖人心……

好听啊!激动啊!那时我哪里知道边疆何处,又有多美,但我就是觉得边疆真好。那“每周一歌”的播音员说,如果听众听了这首歌后有什么感想和体会,可以写信告诉他们。然后详细说明去信的地址,还说要写明“每周一歌”节目组收。

我默默记下这一切。到了晚上,把要抄写的《简明英语语法手册》推到一边,我开始给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写信。我说听了这首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说这首歌让我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充满向往。我写道我一定要好好向解放军学习,为保卫祖国边疆贡献自己的一生,勇于击退一切来犯之敌。

新的一周,换了新的一首歌,播音员又说欢迎听众给他们写信。可是我给你们写的信呢?你们收到了吗?

信是偷偷寄出的。这信石沉大海,我也可装作若无其事,反正无人知道。

一个傍晚,父亲从农田收工回家,见了我就问,你给人家电台写信了?

我一惊。又一看父亲满脸笑容,眼睛里都是喜悦,我就知道有好消息。我问,他们回信了?

父亲显得很兴奋。他很少这么兴奋地和我讲话。他简直有些眉飞色舞了。

他说,今天下午,我和你西边姜玉普大爷在地头听他的收音机,边听边拉呱。收音机里说,现在播送河北省故城县……你姜大爷就说,听!咱故城!收音机里接着说,……军屯公社……你姜大爷身子一下子坐直了……胡官屯大队……你姜大爷小声说,到咱们村儿了。这时候播音员说……胡洪侠的来信。我们俩都愣了。你姜大爷大声说,哎,你们家老三怎么上匣子里去了!

父亲直说得唾沫星四溅,我想憋住笑,但是憋不住啊!竟然播送了我的来信!我爹都听见了,我还没听到。我要是听到收音机里念我的名字……那可怎么办呀!

这件事直接荒废了我那个高考复习的晚上。心一直觉得慌慌的。我守着收音机等电台的节目重播,等到那个时刻真地到来,我突然觉得不太满意:我写了那么多,他们怎么只读了几句呢?

1979年的7月6日傍晚,我站在武城运河大桥引桥之上,遥望济南方向,耳边仿佛想起了播音员读出“胡洪侠”三字的声音。我对自己说,明天就要高考了,我要考的是文科。电台都读过我的名字了,今后会读得更多吗?

多少年后,我去了济南。朋友说济南有没有要办的事。我说,能找到1977、1978年山东人民广播电台主持“每周一歌”的播音员吗?朋友答应试试。几天后,朋友说,找到了,但是人在医院,已经认不得人了。

此刻想起这件事,心里有一种遥远的自豪又慢慢清晰起来。现在想来,我的“每周一歌事件”最大的功用,就是让我父亲真心高兴了一次。那时他说着,笑着,眼泪都笑出来了。他很看重姜玉普这个朋友。姜玉普表扬了我,父亲觉得自豪,觉得这个儿子不言不语的,将来或许真有出息。

此事一过,在我面前,父亲又成了寡言少语的人,一如他每天打交道的沉默田野。一大家子吃穿,生活压力重重,父亲需全力面对,他顾不上谈笑风生,他天天耕耘的土地,也没有生长出多少值得他眉飞色舞的机会。

再过十几分钟就是所谓“父亲节”了。父亲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父亲节”,姑父、姜大爷他们也不知道。但是,我还是要在这里祝他们父亲节快乐!

【此系列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铁岭风情录|长河流月:檐下

    檐下 长河流月 九岁那年上秋时,父亲终于来平安堡接我,因为盖房子,他和母亲将我放到大姨家大约已有半年了.在八面城火车站下车时,太阳离落山还远,我们没出站口,而是沿着铁道旁的小路赶往前贺的方向. 我就像 ...

  • ​表白父亲

    今天,20200520,一个难得的表白日.爱你爱你我爱你.一大早,各地的婚姻登记处排起了长队. 今年初,曾经有一个很接近今天热度的日子,20200202,对称日,爱你爱你,双份的.好多新人预约登记,又 ...

  • 鲁向辉丨开车陪父亲回老家

    老家有事,父亲想着回去一趟,我和弟弟妹妹们都不同意,因为父亲都八十岁多了,虽然身体还硬朗,可来回都快三百公里了,我们都怕父亲吃不消,何况父亲有时还会晕车,回来后几天都过不来劲儿,但是父亲还是想回去,父 ...

  • Edwin Maher的中国“找北记”——澳大利亚主播在中国的十年探险

    如果你在北京中关村附近,看到一个穿深灰色风衣的灰发外国老人,高高的鼻梁上托着眼镜,骑着一辆旧旧的自行车穿梭于车流,他很可能就是本文的主人公Edwin Maher,而常看CCTV英语新闻频道的观众,可能 ...

  • 胡洪侠|黄子平:“父亲竟然有秘密”

    今晚和黄子平老师以及曹清华.刘盟赟等一起参加活字文化在宝安壹方城覔书店举办的"海上风雷系列"读者分享活动.又两三年没见面,我对黄子平老师说:"今日一见,有劫后重逢之感啊. ...

  • 胡洪侠|如果没有书店,城市将会怎样

    昨夜二更到苏州.托朋友王道订的酒店,说是在相城区,原属苏州郊县.果然下高速不远就到了,前后远离城市灯火,只有酒店大堂灯火未熄.今早下楼早餐,才发现酒店原来在湖边,风景竟然甚佳. 今天王道做导游,踏访苏 ...

  • 胡洪侠| 范用存牍中的姜威往事

    <范用存牍>,汪家明编,北京三联书店2020年9月第一版. 此书一套四册,收范用先生存友人来信1800多封.全书按通信人姓名拼音首字母排序,书后附通信人简介."H-L" ...

  • 胡洪侠|董桥《文林回想录》

    疫情不仅减损人情交往,也耽误书缘缔结.一国之内,因为有诸多电商平台助力,喜欢的书还可以照买不误:一涉境外,麻烦比天大,检疫防疫之严,海关有如"鬼门关.我当然支持对新冠病毒"严防死守 ...

  • 胡洪侠| 台静农先生为什么说“人生实难”

    <乡愁的理念>,董桥著,北京三联1991年5月版. <乡愁的理念>1991年5月出版,整整一年以后,1992年5月11日,我才买到一册.书中48篇散文小品我不知读了多少遍,有段 ...

  • 胡洪侠|“童年”之后,“读者”也消逝了

    <读书的挽歌--从纸质书到电子书>,[美]斯文·伯克茨著,吕世生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1月版. 今天想重述一下30年前的一堂课.那是1992年的秋天,一位名叫斯文·伯克茨的教 ...

  • 胡洪侠|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港台版“书之书”|之七 “活在书堆下”

    这些天扶助一万多册书陆续走进纸箱.同事问是否需要帮忙,我坚拒.收拾藏书是自己的事,岂能假手于人? 一本一本自书架上取下,翻翻,或不翻,扫一下封面,迅速考虑眼下的分类.分箱,和日后的分楼层.分房间,然后 ...

  • 胡洪侠书话|以一本大书,致谢深圳的大美

    <南寻深圳>序 2014年10月16日 2012年夏,<晶报>创设"独唱团"系列专版,邀请资深编辑记者以专栏作家姿态披挂上阵,在自己擅长领域每周发言,靠鲜明 ...

  • 胡洪侠:牯岭街中年淘书事件

    本文图片均采自网络 [此文写于2013年12月]  台湾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拍成上映二十多年了,我久闻其大名而从来没看过.这次因想着要写牯岭街,在网络里搜资料,只见满屏幕说的都是杨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