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尤昭玲教授调治卵巢低反应的用药规律

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入组者的平均年龄是34.21±5.60岁,最大年龄为45岁,最小年龄为23岁;入组者的诊疗次数最多是3次和4次,各18例,分别占34.62%;入组者的疗效评价中着床者最多,43例,占82.69%。

2.频数分析:符合标准病例52例,共涉及中药处方200首,包括91种中药,所有药物共出现3301频次,其中频次出现在10以上的中药65种,前10位依次为

黄芪(179次,频率89.5%)、白术(179次,频率89.5%)、党参(179次,频率89.5%)、甘草(174次,频率87.0%)、葛根(144次,频率72.0%)、莲子(104次,频率52.0%)、山药(103次,频率51.5%)、菟丝子(95次,频率47.5%)、橘叶(92次,频率46.0%)、三七花(91次,频率45.5%)。

在药物功效分析上发现共涉及13类中药,其中使用补虚药最多,包含29种药物,共计1548次,占总药物的46.9%,清热类药物次之。对补虚药进行频数分析,发现使用补气类最多,包括9种药物,共出现896次。在药味分析上发现共涉及6类药味,使用甘味药种类最多,共58味,计2396次,占72.6%。在药物归经分析上发现涉及12经,入脾经中药种类最多,共30味,计1669次,占50.6%。在药性分析上发现共涉及4类药性,使用平性药最多,共27味,计1256次,占38.0%。3.关联规则:根据Apriori算法设最小支持度为45.0%,最小置信度为80.0%,最大前项数5,得出规则数共77条。

4.聚类分析:采用距离系数统计进行Q型聚类分析,结合中医理论,得出如下10个聚类:

土贝母、土茯苓;玛卡、黑大豆;玉竹、覆盆子;红景天、绞股蓝;

党参、黄芪、白术;大青叶、连翘、夏枯草;板蓝根、蒲公英、紫花地丁;金樱子、石榴皮、乌梅;当归、川芎、泽兰、泽泻、益母草;莲子、山药、菟丝子、桑椹、黄精、枸杞子。

5.主成分分析:按照载荷系数大于0.5为界限,确定每个因子对应的药物,得出如下5个因子:

莲子、山药、菟丝子、橘叶、香附、桑椹、大青叶、连翘、黄精、枸杞子、夏枯草、石斛;黄芪、白术、党参;三七花;葛根;益母草。

结论:通过本课题研究发现尤昭玲教授在临床诊疗卵巢低反应过程中,认为卵巢低反应患者多脾肾两虚,临证中重脾肾,安心神,根据女子胞宫开泻的特点,依据月经期和卵泡生长期分期论治。在用药上补虚药使用最多,但不乏清热类、理气类、活血化瘀类药物,体现尤教授用药攻补兼施的特点。且尤教授的处方总体是偏于平和的,治疗上维持阴阳平衡,通过适当的寒热配伍,做到平补平攻,使补而不滞,清而不伤,润燥互济。本课题首次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尤昭玲教授调治卵巢低反应的中医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卵巢低反应患者进周前药物规律,为传承尤教授经验的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但尚存在一定的不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