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运通:看董秘怼人热闹,我想入场了

首先这不是一家从筛数字和筛业绩开始选拔的公司,所以最近不会有预期差的增长,公司三季度报告显示受影响还是挺大的。但是公司的发展历史和战略逻辑很有趣。
这是一家做ATM起家的国企,是ATM领域的老大,说到这你是不是想说,完蛋,现在扫码才是王道,ATM绝对是夕阳行业,没错。但是公司从这个行业发展中衍生出来了很多方向,其实是很好玩的,举几个例子:
  1. 智慧网点。我们现在去大一些的网点,基本都会有一台设备可以由大堂经理操作,进行信息维护、卡面激活等等操作,省去了柜台等待的时间。从ATM开始的智能柜台、智慧柜员机、现金票据一体机、对公设备、外币兑换机等智能设备,公司具备技术优势、先发优势和渠道优势,已有设备联网需求和后续运维合作会使得银行轻易不想换供应商,而随着网点智能化提升,至少终端设备领域公司有前途。

  2. 银行外包。设备覆盖几乎所有网点,就需要运维,同时也打通了银行渠道,公司还是国资控股再50%以上的公司,其实我是在小心警惕商誉的时候发现的,公司投资了很多金融服务外包和武装押运的公司,并且我们后面再说还有终端运维的团队。如果说庞大的银行体系运营效率想高一点,两大方向智能化在第一条,外包在第二条,其实这是一块体量很大的市场。

  3. 技术复制到智慧交通、旅游。有啥技术还能复制到交通?大家先想想最先可以面部识别的是哪?银行,绝对是银行。现在用的最多的是哪?车站啊。于是公司就从金融设备+服务迁移到了给地铁、车站,切入了“语音购票”、“扫码乘车”、“分类安检”、“刷脸过闸”、“语音客服”等智慧出行解决方案,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内首个完整落地应用的智慧化解决方案提供商。

  4. 从终端运维开发出的服务平台市场。公司因为各地都有ATM设备就得各地都有运维团队,然后干着干着就发现不只ATM找他们,各种其他终端例如自动售卖机都开始找他们做维保。公司成立了一个子公司做了一个服务平台,吸收不只是是自己的运维团队,也接受不只是自己的运维需求。

    我第一次接触到这种概念是大概2016年参加光华社会导师组织的京东开放日里面讲京东的未来格局,里面提到希望做一个赋能平台,当然更多针对的是2C市场,例如我京东买一台特别高端自行车,得有人帮我装、帮我调试、帮我保养,我才愿意买,京东想做的就是搞定这些运维服务的师傅或者说各地零散的公司,多方受益。

    公司其实就是做了2B的京东式赋能,并且是从线下到线上,从自己到平台,真的是个提高社会效率的正和游戏,当做创投的思路看大有可为。

  5. 海外。扫码一定程度还是中国特色,公司产品已经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个领域说真的中国真的走在需求的前列,也就给了已经由渠道的公司去世界各地降维打击的机会,看好公司海外业务的拓展的。

以上是说,从我们脑子里面一家做ATM的公司能有什么拓展渠道,对公司自己来说,讲自己的业务组织成了五个事业群,不只有以上内容,也有应该也是公司业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场景,但是自己还没有特别好的技术和渠道直接并购的很多子公司。所有业务划分成了五个事业群,智能金融事业群(银行智慧升级)、智能安全事业群(并购的智慧警务+金融外包和武装押运)、智能交通事业群(智慧车站)、智能便民事业群(终端运维平台)、海外事业群(全球抄作业)。
有问题吗?
一定有。单就是并购可能带来的商誉风险、整合风险就不小。
但是有前景吗?我是想赌一下的,因为我觉得这些作为未来的升级方向,或许技术甚至需求还存在着不确定性,但是场景是已经比较清晰的,公司很鲜明的把握住了“场景”的核心,并且以自己的行业经验出发向触角一样在延伸,有方向可循,从自己在水里的能力出发,从做产品到做方案是顺维度的上升。创新一定会有失败和风险,但是这些失败也可能是下一步重要的学费,什么都清楚了,没有风险也就没有收益了。
再来说最近,最近公司股价挺惨的,想引入战投想定增,结果战线拉得相当长,所有战投协议都签了结果黄了,最后就剩下了实际控制人老哥一个,金额也大幅度下滑。说实话,看着就不是好信号,这也是我没仔细想的时候都没啥兴趣好好研究的原因,让我改观的是公司的董秘,有毒。
投资者:数字货币,要进展,快公开,发公告?
董秘说:没收入,没大进展,就是试点。
投资者:数字货币大趋势,XX行都出来设备了,对不对,快公开?
董秘说:我就是个试点,没收入,不想凑热闹,他说了就说了,你别找我。
投资者:你们公众号发的年会里面说了一堆数字货币,这回公开了,是不是?
董秘:嗯?那是内部会议,方向规划,没有落地,没有收入,确实披露多了,没审核好。
投资者:你答非所问
董秘:我没,我从来没。
哈哈哈,用数字货币的来来回回打个比方,定增、问战略、问业绩预告都是这个套路,这时候你是不是想说我有病,看着投资者被怼还乐滋滋想买?
我分享两个感受吧,我的职业规划是董秘方向,也曾经做过一段时间投资,做过一段时间审计,和企业的财务经理、董秘打交道,自己也站在过这个方向,所以我不怕硬气的董秘。首先硬气是底气,说什么都转着弯,拽词,绕到自己好,总把大蓝图拎出来说,总在想资本市场在想什么的纯金融系证券团队才更可怕。
第二怕什么都没有的,信息披露的上下幅度是很大的,当你想追问的东西问不出来,甚至对方想到了都不想攒份答案出来,或者攒一份长长的话出来绕圈子,是不敢碰的,而真正没有问题的是不怕问的,例如这个董秘,他很多时候怼投资者去看公告,去看年报,公告和年报确实披露的到位,那是他的底气。
第三,不要看他说了什么,看他做过什么,做了什么。这家董秘是2018年到的公司,公司是很早以前做过一期员工持股,所以董秘之前没有任何股份。前几天,自己增持了1万股,18个月不减持。
你可能会说1万股太少,但是我觉得这个里面两个背景是很好玩的,一个搞了很久还走了很多人和钱的非公开发行,如果真的是很消极,作为第一参与人董秘是很难对自己投资公司感兴趣的。第二是,非公开的股价已经公布了比当时的市场价有折价,如果没有一定的安全垫(信息差),也是很容易觉得会有抄底机会的吧。第三,董秘一年年薪一百多万,入职两年,人到中年,要是拿100万出来自己购买不是参加有折价的员工持股、股权激励,说真的八成有内幕,这1万股设身处地更有投资的感觉。
然后说董秘过去的履历,看起来应该是技术出身,至少也是产品出身,转行管理踏入的董秘行业,怪不得怼的这个直,但是其实正是看着这种直,我才有想法好好研究一下他的披露。虽然今年数据有些艰难,估计要等好久的行情,但是早盘已入场,格局够大,愿几年后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