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电影市场的黑马突袭和大热倒灶

前几天,在北京的儿子微信里罕见地建议我去看看《哪吒之魔童降世》,说是很不错。我不以为然,却看到媒体上一片叫好声,票房更是狂飙突进。于是,抱着怀疑心态的我走进了电影院。果然,把我看得热泪奔涌而出。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上海堡垒》。今年6月上海国际电影节时,就看到《上海堡垒》铺天盖地的宣传,于是预定下这部暑期重档片来写评论。没想到上映之后,口碑暴雷,票房惨淡。我还不信,买票去看,果不其然。

直到今天,《哪吒之魔童降世》已经创造了惊人的37亿元票房,正在向40亿元挺进,而《上海堡垒》却只有区区1.17亿元,真可谓“冰火两重天”。

仔细想想,《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黑马突袭和《上海堡垒》的大热倒灶实在有其内在原因。

在成熟的商业娱乐电影体系中,动画片和科幻片是两个重要的类别。看看地球另一边的好莱坞就知道,这两类电影是他们最重要的摇钱树、聚宝盆。但是,面对越来越挑剔的观众和越来越严酷的市场,动画片和科幻片要赚钱也真不容易。没有十足的创意,恐怕难有胜算。

哪吒是中国尽人皆知的神话人物,于是《哪吒之魔童降世》剑走偏锋,做了颠覆性的改编。可爱的小胖娃娃变成了烟灰妆的小恶魔,作恶的龙王三太子变成了英俊潇洒的小帅哥。但是,细想一下,它又没有突破哪吒传说的本意。哪吒本是一个调皮捣蛋的闯祸鬼,打死龙王三太子之后削肉还母、剔骨还父,本身就具有叛逆精神,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人设还是基本一致的。就这样,已经被拍烂的哪吒传说被《哪吒之魔童降世》拍成了一个“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现代版叛逆故事。

再看《上海堡垒》,却被科幻战争片和爱情片扯成两半。科幻片的基本点是科幻硬核,首先必须要有立得住的科学知识支撑,让人体会到科学幻想的合理性。比如《流浪地球》里太阳衰老膨胀造成的太阳系危机,比如《降临》里诸多复杂的语言学知识,比如《星际穿越》里神奇的虫洞概念,比如《地心引力》里失重状态下有趣的生活。而《上海堡垒》的科幻硬核几乎是零。

当然这也怪不得电影,《上海堡垒》的小说原作就是披着科幻外衣的爱情故事,科幻的内容本就十分薄弱。到了电影里,这种薄弱更被放大。我们只看见上海的摩天大楼和满天的外星怪兽,看不见支撑那个时代的科学理念。连全片最重要的上海大炮和泡防御究竟基于什么理念建成也说不清楚。

再说爱情片。科幻与爱情并不矛盾,科幻片也能讲很经典的爱情故事,也能令人动容,催人落泪。比如西班牙导演奥里奥尔·保罗的《海市蜃楼》,比如“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主演的《太空旅客》,都把科幻的背景和感人肺腑的爱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问题在于爱情的基础在哪里?爱情与科幻是否融合?不能不说,《上海堡垒》中鹿晗饰演的江洋和舒淇饰演的林澜之间的爱情实在太过无厘头。一个仅仅凭着外貌而产生的的师生恋、姐弟恋故事,放在上海即将毁灭这样一个背景下,确实很突兀。鹿晗和舒淇也完全不适合饰演未来时代的高科技军官。在他们的脸上和眼里,几乎看不到他们的职业所应该具有的坚毅、果断、勇敢。影迷们指责为“娘炮”,我觉得一点也不过分。

《哪吒之魔童降世》受到欢迎的另一个原因是针砭现实。说到底,这其实就是一部反映父与子以及个人和群体冲突的寓言电影。影片中有太多的台词获得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认同,比如“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只有我自己说了算”,比如“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比如“生活你全是泪,没死就得活受罪,越是折腾越倒霉,越有追求越悲催,垂死挣扎你累不累,不如瘫在床上睡”,比如“我自己的命自己扛,不连累别人”。这些切中时弊接地气的设计和台词,使古老的哪吒传说变身为颇具时代特点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励志故事。

反观《上海堡垒》,剧情设计则完全脱离现实,缺少触动观众的点。在超级炫酷的未来,却有一个上海小弄堂里的深夜面馆,来渲染姐弟恋的甜腻,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曾几何时,流量小生成了电影电视的救命稻草。所以,早在5年前,剧本还未定稿,鹿晗就确定出演《上海堡垒》的主角。滕华涛导演意图很明显,《上海堡垒》必须借助鹿晗的影响力。可是如今,豆瓣上评分只有3.2,一天票房已经不足百万,可以说惨不忍睹。我想,这种始料未及的大热倒灶现象,对于流量小生热实在是一记当头棒喝,而对于中国科幻电影,无疑是一剂有意义的清醒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