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

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


大体说来,笔法包括执笔、用笔,笔势是笔锋往来运动的态势,笔意则是由笔势的不同而产生出来的不同精神风韵。前两者是“形”,后者是“神”。唐张怀瓘说:“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苟守一途,即为未得。”可见笔法、笔势何等重要。其中“裹束”,是“结字”,而非笔意,但“结字”与笔势、笔法又关系密切。初学“为书”者连何为笔法、笔势尚且不知,所以张怀瓘这里便未谈及“笔意”。

关于笔势,它是一个凡书必有、极其重要而又往往被忽略的范畴。弄懂并自觉拓展关于笔势的思路,是学书的必须。如同一支乐曲从开始演奏到乐曲终了,分秒不能懈怠一样,书法从笔落纸上,直到整幅写完,笔锋运动也应是一气相通的。这叫做“贯气”或“行气”。

因为是一气呵成,所以随着用笔轻重疾徐、提按顿挫、中侧藏露、方圆顺逆等的变化,不仅每一个线条点画,每一个字,都呈现了不同态势;而且整幅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每一个点画包括牵丝都是它重要的组成部分,都是有生命的、鲜活的、动态的,因而又都具有态势、气势,含有势能。上一笔收笔时所产生的能量,正好成为下一笔起笔的势头动力。于是,相临点画间、字与字之间,都有相互顾盼的呼应关系。

一个有力的说明是,“永字八法”8种点画的名称分别为:侧、勒、弩、趯、策、掠、啄、磔,我们一见其字就似乎看到了某种动作态势。古人如此命名绝非偶然。高水平的书作,无画不具有势,无处不具有势。它们或以牵丝相属;或笔断意不断;或虽从点画上看已无关联,但相临两偏旁、两字间却有某种特定的关系。

蔡邕说:“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无疑关系和谐了,作品就能给人以一个统一的某种精神;相反,如果“势背”,作品形象必将被支离破坏。在行草书中,笔势显而易见;在楷隶篆书,只要是有相当水平的,其笔势也是清楚的。

书家由兴致所遣使进行创作,受生活阅历、审美素养、即时心情等及笔墨功力所左右,产生相应的笔势。古人云,“书如其人”。即使临摹,也有个人的东西。

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都力争形似地临摹《兰亭序》,都清楚地带上了个人用笔习惯,都具有各自的笔势。创作作品个人风格当更加强烈。这“风格”,既指“笔势”,更指由其而生的精神面貌,或称意韵、意趣、风神、气韵等等,即所谓“笔意”。

评书画常说“笔意如何如何”,有时见作品上写明“仿某某笔意”,即指个人风格而言。《书谱》云:“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这便是笔法、笔势、笔意间的关系。

来自: lhd600 > 《待分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