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小宣传队

本文作者:杨连


这是一幅五十年前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珍贵照片(当时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进行,察右中旗科布尔镇东街小学,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小演员们和指导老师的留影)。

前排左一是作者

照片摄于东街小学内的榆树林。那是科布尔镇内,唯一的一片小树林。严重的干旱少雨和酷寒的气候条件,加上封闭的思维观念,种树难、成长慢、无效益使这块肥沃的田野缺乏了生命的气息,充满着忧患和郁闷。那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一句谬语:“知识越多越反动。”从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都在“停课闹革命”。

照片最后一排中间的老师,叫张学斌。一个很有天赋而怀才不遇的人。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凭着炽热的爱好和持久的耐性,成为一个最最基层的音乐人。他是这个宣传队的领队、组织和指导。他以伯乐的敏感,从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的少年中,选取了佼佼者,组建了这个曾名扬小镇的音乐团队,肩负起宣传、教育、鼓舞大众的重任。

他也激起我心灵深处对音乐的崇拜。似乎在不经意间,调动我强烈的节奏乐感,指导我学习手风琴演奏,他经常在我身边演奏阿炳那忧郁细腻悲伤的二泉映月,引起我对二胡的兴趣,从而使我在月色凊冽中尽情发挥,让我成为这个团体的一员(前排左一)。

打开记忆的橱窗,从模糊不清的面孔中,寻找五十年前的存储。前排左四应该是刘学亮。一个十岁(三年级)爱说笑、爱模仿的小男孩。是剧团“沙家浜”样板戏中的指导员。他大气、自然、恢谐的表演,显示出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几年前,在丰镇宾馆的一次同学聚会结束后,当我步出大厅时,“老师您还记得我吗?”邻桌的一位先生走到我面前说着。我仔细端详着他并品味那略带沙沙的嗓音,思绪在记忆中搜索。“刘学亮”我们同时喊出。激动、喜悦、兴奋的情感,真是难以言叙。平静后重新坐下,他告诉我,他已退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呼和浩特市工会,负责宣传工作。这是自1973年我从科布尔调回丰镇分别后,四十七年后的又一次见面,难得我们相互记念。

我又仔细从照片中识别,前排右一,应该是一个叫辛苞香的女生,我们的“阿庆嫂”,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然成功演绎出遇事不慌,坚持信念的地下党员形象。前几年听中旗公安工作的学生回丰镇讲,她是一位优秀的科级干部(好像是劳动局长),现也已退休。后排张学斌左侧的是张英枝,一个沉稳寡语的少女,腼腆的笑容总是映在人们的脑海里,目前打听不到她的消息。还有郝英等……

支左部队4652(已裁69军)是一个团。团长叫张春禾,五短身材的南方人。多次开会接触,我们相熟起来。“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是当时国家的战略方针。他的部队就分布在辉腾梁的大山里,挖山洞。出于对解放军的敬重,宣传队进山慰问演出,既突出了政府拥军的热烈,又体现了单位的突出政治。节假日赴营地联欢演出成为我们的一项任务,坐着绿色的军用卡车,来往于宏盘、厂汉营、南濠欠村。长期封闭隔离施工在山洞的年轻战士,见到活泼天真的小演员,说不出有多么高兴。演出间隙的掌声,连续不断。炊事班用精心烹制的红烧肉、牛肉炖粉条、大米饭招待我们,战士和同学们边吃边聊,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这也是我们热心赴连队演出的原因之一。应我们的请求,连长请示上级,批准带我们参观普通级坑道。30公分厚的掩体门打开,宽阔明亮的地道展现眼前。洞内完全用水泥钢筋覆盖,有完善的发电、取水、排污、通风、防毒、防化设施,四通八达,延伸而去。

张学斌终于被上山下乡了,分配到离县城七八十里的巴音公社义发泉大队。在那里他发挥医学世家的特长(其父任察右中旗医院业务院长),担任了赤脚医生,为乡亲们送医送药。知识青年返城后,他担起了旗乌兰牧骑队长之职,他热爱文艺事业的精神,鞭笞自己努力工作,勇争先锋。长期的艰苦生活和繁重的工作压力,摧毁了他的心脏导致他英年早逝。

流逝的过去,已被时光洗刷得越来越淡,但难忘的怀念却深深镌刻在脑海里。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该文作者1944年8月生于内蒙古丰镇,1965年专科毕业分配到察右中旗东街小学,1974年由北街小学调回丰镇。2004年退休开始写作,编辑出版传记《百年亲情记》。

【本期幕后】

策划:小娟

编辑:小娟

校对:图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