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你抢到消费券了吗
听说昨天晚上很多人早早调好了闹钟,准备抢50块钱的消费券,我家的两位女性当然也是积极备战。很可惜都没能抢到。
据官方消息,106秒钟后1个亿的消费券全被抢完了。
而我当时正在写《无聊的文章》,听到这个消息后哈哈大笑,曰:“你们抢券的竟然比我还无聊!我好歹还把无聊的文章发到公众号上去了,不管有没有人看也算是我的一个成就,而你们呢?做了几个小时的准备工作,结果就是抢了一个P?”
而就算抢到了券又如何呢?总共50块券,是分成5张10块的,你要用这个券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得花40块钱以上去实体店买东西才能享受10块钱优惠,这么算起来如果要用完这50块的消费券,你就至少得花200块钱,分5次买才有效。
首先请允许老树就发放消费券行为发表一下个人观点:如此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其实还不如直接把钱打到市民帐户里去,才是真正体现惠民政策。这个道理其实大家都懂的,疫情持续数月,不说隔离在家的,就说前期有很多普通市民无班可上无工可打,没了经济来源,直接后果就是坐吃山空囊中羞涩。发放消费券客观上只是促进了社会消费行为,诸多限制条件究其实并没有对普通市民起到补贴作用。
然后老树还想就市民“抢券”的这一行为发表如下见解。
据老树所知,参与“抢消费券”行为的市民除了日常买菜,其实有很多人可能并没有超过40块钱的购物意愿,他们的“抢”一方面是被铺天盖地的宣传所吸引,出于从众心理,但另一方面,深究起来的话,其实却是出于一种很卑微可怜的想法,那就是“先下手为强”,“爱抢才会赢”,迫切地想在有限的社会资源中分得一杯羹。抢到了自然是一阵欢呼,抢不到的就悲悲戚戚怨天尤人。
光从策划者而言,他们的思路完全正确。因为仔细想想不难发现,吾国之人历来对“抢”是情有独钟的,可以说媒体成功地利用了国人这个特点,制造了数波“抢券狂欢节”。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除了消费券,“抢”其实存在于社会的角角落落中。
抢房子抢号子抢位子,抢资源抢地段抢生意,抢职务抢职称抢排名,抢头条抢C位抢风头,抢眼球抢流量抢粉丝,抢红包抢手机抢秒杀,乃至抢米抢盐抢水抢板蓝根抢发国难财……
怎一个抢字了得!
“抢”,表面上看源于僧多粥少和无序竞争,但本质上来说,“抢”源于盲从心态,根本上来说乃是源于深深浸润在国人骨子里的弱者思维方式,这是因为弱者只看得到眼前的蝇头小利,而看不到全局和将来,所以才会患得患失,才会恐惧贪婪,才会焦虑盲从。
再从大的方面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争抢史。比如孟子曾说过“春秋无义战”,作为政治延续状态的战争,其终极目的难道不就是为了争抢土地,争抢人口?其实不光春秋如此,历史上又有哪一次战争的发动者不是出于这种动机呢?
放眼观望,在这部历史大戏中,只有零点一成的人抢成了盖世英雄,另外九成九的人只活出了一世平庸。
而这零点一成的成功者其实也并不是“抢”出来的,相反他们或许从来就不争不抢,至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争抢。先哲早就告诫我们“不争”,因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然而,不争不是消极等待观望,先哲还告诉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对待人生对待世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也就是说,不要跟别人去争抢,而要时时跟自己争抢,那才是真的争真的抢,那才是自强不息。跟自己争什么抢什么?跟自己争,就是要挑战自我,战胜恐惧贪婪,消除盲从无知,调整心态放宽眼界,扬善弃恶坚定自信,同流而不合污,卑微而不卑贱。“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到那时蓦然回首,只觉原来的争抢是那么可笑。
风物长宜放眼量。站在人生高度乃至历史长河俯瞰,很容易发现:你的总是你的,不必抢也是你的;不是你的纵使拼命抢来,迟早也得被人家抢走。再说,现在是你的,难道永远都是你的?沧海桑田,世事难料,何不眉间放一指宽,胸中安天地广,与其跟别人较劲,还不如和自己赛跑,做自己的主人。
所以,抢到了券的有什么值得高兴呢?抢不到券的又有什么值得难过呢?
套用一句广告词来结束本文:
心态好才是真的好!